[发明专利]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9760.0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4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18/24 | 分类号: | C04B18/24 |
代理公司: | 兰州振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2102 | 代理人: | 董斌 |
地址: | 73005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秸秆 再生 混凝土 砌块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墙体材料领域中的砖及砌块,尤其涉及一种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秸秆是一种量大面广的农业可再生资源。目前,对于这种廉价废弃资源在建筑墙体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正在开展。在过去的生产实践中,有将氯化镁和氧化镁这些菱镁石粉与胶合剂聚合模压秸秆墙体的做法。与秸秆生产建筑墙材的有关专利申请有:CN201010253977.6,低碳秸秆砖及墙的制作方法;CN201010592082.5,装配式自保温秸秆砖;CN200710107126.9,秸秆砖的制作方法;CN200710133133.6,一种新型环保秸秆砖的制作方法;CN200920290321.4,秸秆砖压缩成型机;CN200820103896.6,以秸秆砌块为主体的保温墙体。与本发明相近的上述专利申请为:低碳秸秆砖及墙的制作方法,秸秆砖的制作方法,一种新型环保秸秆砖的制作方法。
低碳秸秆砖及墙的制作方法中,将稻杆、麦秆、小米杆、高粱杆、玉米杆、杂草茎杆切成1cm至10cm的小段,水浸后投入到搅拌机与破碎为1~3cm的建筑垃圾和水泥搅拌制成初料,或者将上述秸秆与煅烧后的磷石膏、硫石膏,炉渣,混合搅拌,制成初料,倒入模具中凝固生产秸秆砖及墙体。在另一申请秸秆砖的制作方法中,先将含水率为15~30%的农作物秸秆粉碎成0.5~1.5mm的秸秆粉,将上述秸秆粉与鳔胶和混凝土按照体积比的8∶1∶1的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后,放进加热炉中加热,然后将此秸秆混合物放入带有伸缩和密封装置的模具内,进行1~5次的加压、保压和泄压的循环方法,最后取出并打开模具。在一种新型环保秸秆砖的制作方法中,将玉米秸杆、黄豆秸秆、棉花秸秆等粉碎;将粉碎后的秸秆与粘土、粘合剂按5∶1∶0.5的比例混合均匀;再将混合物加压成型。
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着以下的不足:1、没有进行秸秆的防腐技术处理,众所周知,秸秆是一种有机植物,在几十年的使用中,有效地防腐处理是必要的。尤其在一种新型环保秸秆砖的制作方法中,秸秆与粘土、粘合剂按质量比5∶1∶0.5的比例混合,其中秸秆的表面积超出粘土和粘合剂的表面积较多,无法形成对秸秆的表面封闭,作为有机植物的秸秆容易腐变,影响正常的使用。2、没有利用粘土、建筑垃圾这些材料的表面活性,形成材料自身的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在现有技术中,较多的利用了价格较高的水泥、石膏、或者是粘合剂,致使生产成本偏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是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的生产方法,其步骤为:
(1)将秸秆切成长0.5cm~10cm的小段;
(2)将切成小段的秸秆用液体防腐或气体防腐的方法进行防腐预处理;
(3)将防腐处理后的秸秆与再生混凝土料按体积比3∶7~8∶2的比例搅拌均匀后,加入模具中进行加压固化后脱模,生产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对秸秆采取防腐处理,较大程度的提高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的耐久性及可靠性;2、使建筑废弃物材料的表面活性得以恢复,成为再生混凝土初料,同时利用石灰和粘土的表面活性作用,共同形成再生混凝土料,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性能,提高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的强度,降低生产成本,一举两得。3、利用建筑废弃物,减轻环境压力,形成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链条。4、由于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产品的整体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发挥出这种低碳、环保、再生混凝土墙材产品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的生产方法,其步骤为:
(1)将秸秆切成长0.5cm~10cm的小段;
(2)将切成小段的秸秆用液体防腐或气体防腐的方法进行防腐预处理;
(3)将防腐处理后的秸秆与再生混凝土料按体积比3∶7~8∶2的比例搅拌均匀后,加入模具中进行加压固化后脱模,生产秸秆再生混凝土砖及砌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理工大学,未经兰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97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