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P2P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110258316.7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4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陶全军;胡永生;金伟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王黎延;周义刚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p2p 网络 移动性 管理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等互联(P2P)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包括:网络侧判定用户发生了跨域漫游,则在所述用户的拜访域选择边际服务节点,由所述边际服务节点为所述用户提供服务。本发明还相应地公开了一种P2P网络移动性管理系统。本发明在终端跨域漫游时,使用边际节点为用户提供服务,缩短了终端漫游信令迂回路径,从而能够缩短业务处理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等互联(Peer-to-Peer,P2P)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P2P在文件交换、分布式计算、服务共享等方面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其强大的技术优势,但是P2P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英特网(Internet)应用中,在传统电信网络中尚未大规模应用。考虑到目前以及将来电信网络中,会话控制的主流是会话初始化协议(SIP),因此,将P2P技术引入到电信网中去,必须能保证SIP协议在P2P网络中的应用,同时需要能够运行各类典型业务。
基于以上考虑,目前业界的很多机构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将P2P技术引入到电信网络中来,图1是现有研究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与研究机构认同的一种P2P核心网架构示意图,图1中:
101表示P2P叠加网,它是由各类担负不同角色的对等体(也称为节点)组成的一张逻辑网络;
102是P2P叠加网中的对等节点,为P2P叠加网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能够给同一P2P叠加网中其它节点提供存储和传送服务的节点;
103是非P2P终端设备,为接入到P2P叠加网的不支持任何P2P协议、仅支持SIP协议的终端设备;
104是P2P终端设备,为接入到P2P叠加网中的既支持P2P协议、也支持IP协议的终端设备;考虑到一般终端设备,特别是手持终端设备的能力较弱,所以很多情况下的实际部署,P2P终端设备也仅仅作为P2P客户端接入到P2P叠加网中来,并不承担存储、传送等功能;
105为103、104等终端设备的接入节点,考虑到电信营运的需要,P2P终端与非P2P终端等都必须通过就近的接入节点接入到P2P叠加网中,当该接入节点作为非P2P终端的接入节点时,其同时作为代理节点,负责将非P2P终端所采用的SIP协议与P2P叠加网内部路由SIP所采用的协议进行转换,而当该节点作为P2P终端的接入节点时,仅需要对消息进行中继。
在P2P叠加网中,根据分布式哈希算法(DHT)实现节点之间数据的相互动态实时备份。
图2是传统终端节点注册流程示意图,终端通过接入网络选择的接入节点接入到P2P网络,终端向接入节点发送注册请求消息时,接入节点根据DHT算法找到用户负责节点,并向用户负责节点转发注册请求消息,具体流程如下:
步骤201、终端向P2P网络接入节点发送注册请求消息;
步骤202、接入节点获取用户身份标识,通过DHT算法找到用户负责节点,采用资源定位和发现协议(RELOAD),建立与负责节点间的RELOAD连接;
步骤203、接入节点通过已建的RELOAD连接,向负责节点发送注册请求消息;
步骤204-205、负责节点接受用户注册,通过接入节点向终端返回注册应答消息。
可以看出,基于现有技术,用户业务由用户负责节点控制,但是,在用户跨域漫游时,由于信令迂回路径较长,会导致业务处理时延较长,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2P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及系统,能够在用户跨域漫游场景下,缩短业务处理时延,提高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对等互联P2P网络移动性管理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83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乒乓球桌
- 下一篇:电路保护装置及电路保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