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副溶血性弧菌类毒素疫苗的制备方法与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6786.X | 申请日: | 2011-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4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斌;成明;李信书;李士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海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39/106 | 分类号: | A61K39/106;C12N15/31;C12N15/70;C07K14/28;A61P3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刘喜莲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血 弧菌 类毒素 疫苗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洋微生物和海产养殖的交叉领域,特别是一种副溶血性弧菌类毒素疫苗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还涉及前述方法制备的副溶血性弧菌类毒素疫苗的用途。
背景技术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tytifus,Vp)为革兰氏阴性菌,隶属于弧菌科弧菌属,形态呈球杆状、杆状、弧状、丝状等多形性,分散排列,常两端浓染,无芽抱,菌体一端有单鞭毛,运动活泼,为嗜盐性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菌。主要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可引起食物中毒和腹泻。副溶血弧菌侵害的水产动物主要是海水鱼类、虾类、贝类、蟹类等。可导致海鲷、九孔鲍、斑节虾、对虾及文蛤等水产经济动物致病, 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病害已成为水产动物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己查明的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中,副溶血弧菌是主要致病菌之一,病鱼以体表溃疡为主要特征,鱼体肝、脾肿大,肠道严重出血,出现大量血性积水,7-8月份为此病高发期,给水产动物养殖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困扰和阻碍沿海海水网箱养殖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2002 年6 月, 山东海阳、荣成地区养殖牙鲆大量死亡。镜检发现体表和内脏均有大量运动细菌。经分离、纯化和分类, 又经科赫法则鉴定, 确定导致该疾病的细菌为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因此,有效防治副溶血弧菌病将是水产动物健康养殖的关键一环。污染了大量该菌而又未经良好加工处理的海产品被人类食用后, 会引发突发性食物中毒, 可导致患者出现腹泻、肠痉挛、恶心、呕吐、发烧等典型胃肠炎反应。是沿海地区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日本居首位,约占日本全国食物中毒例数的30%,食物中毒总人数的20%左右,因此日本学者对有关副溶血性弧菌的研究报道较多。据我国1983-1984 年沿海部分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情况资料统计,在412起食物中毒中,副溶血性弧菌居首位,占26%。浙江省1993-2002年在调查确诊病原因子或病种的所有食物中毒中,有29%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目前研究认为, 与副溶血性弧菌致病力相关的主要毒力因子为溶血素类, 包括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stable DirectHemolysin, TDH) 、TDH- 相关溶血素(TDH-related Hemolysin, TRH) 和不耐热直接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 TLH), 它们分别由tdh、trh 及tl 基因编码, tdh 阳性菌株可以使氯化钠血琼脂平板产生β-溶血现象, 而trh 阳性菌株一般表现为脲酶阳性, tl 基因的表型特征还未见报道。副溶血弧菌通过水产品为进入人体引发人类疾患,反之,人类的不良行为又加剧了自然界中弧菌数量的增长。众所周知,早前我国沿海特别是近岸、河口、内湾等处水体污染、营养富集化程度较重,这和人类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量倾注入海和高密度养殖区的失控发展造成的自污染有很大关系。再加上养殖生产中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自然水域中菌群失衡,当环境条件适合副溶血弧菌的生长时,就会大量繁殖,加之养殖个体抗逆能力降低时,就会引发各种水产动物病害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海工学院,未经淮海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678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或预防癌症的药物
- 下一篇:连续捕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