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温磁制冷机用永磁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3060.0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0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曾德长;柏占;郑志刚;钟喜春;刘仲武;余红雅;邱万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F7/02 | 分类号: | H01F7/02;F25B2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宫爱鹏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温 制冷机 永磁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室温磁制冷机用永磁体系统。
背景技术
磁制冷技术是利用磁制冷材料(磁工质)所具有的磁热效应(Magnetocaloric Effect),即磁工质进入磁场(励磁)中向外界放热,退出磁场(退磁)中向外 界吸热这一特性实现制冷的。其原理是电子磁矩在磁场中有序的排列,造成磁 熵降低,引起磁工质发热;退出磁场后磁矩排列无序,磁熵增大,磁工质要从 外界吸热,将这两个过程用热力学循环(卡诺循环、埃里克森循环、斯特林循 环和布莱顿循环)连接在一起即可实现制冷。
室温磁制冷机主要应包括励磁源、磁工质、冷热端热交换器和传热流体管 道几个部分构成,其中励磁源、磁工质和传热流体管道是磁制冷机中设计的重 点也是难点,目前国内外已经提出多种磁制冷机的设计方案,归纳起来,这些 设计方案按照磁场源的设计方式来看,主要有采用超导磁体和永磁体两种方 式。对于前者,利用超导技术可以产生非常高的磁场,但是将其运用到室温磁 制冷中,则会使装置复杂性大大提高,而且价格昂贵、不易维护,因而只适合 于理论和试验研究。随着超强永磁材料和高效磁热工质材料的不断问世,利用 永磁体作为磁场源则是一个相对价格便宜、容易实现的方法。目前制造的稀土 永磁体NdFeB的磁能积已经超过400kJ/m3,剩磁Br达到1.4T,矫顽力Hc达 到1100kA/m。永磁体磁性能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室温磁制冷技术的发展,而 且也将使磁制冷机的结构更加紧凑。
为了增加磁制冷机的制冷温跨和制冷功率,需要较高强度的磁化场,人们 根据Halbach旋转定理设计了中空圆柱形永磁体结构。虽然这种永磁体结构能 够产生较大的磁场,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磁路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而且这种中空圆柱形永磁磁场提供的工作间隙较小,使得磁工质用量较少,从 而使得制冷功率很低。人们对这种磁体结构又进行改进,例如申请号为 “200810223038.X”的专利提出了一种旋转磁制冷用的永磁磁体系统,但经过改 进后的磁体系统,由于工作间隙内加入了两块导磁铁芯,致使磁工质质量大大 减小。到目前为止室温磁制冷样机用的永磁体磁场源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气隙场强度均匀性不好,磁工质内部存在热交换,降低了换热效率。
2.气隙场强度较大的永磁系统,磁体结构复杂,加工和组装难度大、成本 高。
3.磁工质盒受力不对称,受到交变的不对称载荷的作用扭曲变形,增加了 室温磁制冷机的使用维修费用。
4.在工作气隙的大小与磁场强度的关系中,如何做到增加磁工质的质量而 不减小工作气隙的磁场强度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出供室温磁制冷机使用的一种结 构相对简单、高效的永磁体系统,使室温磁制冷机能在室温下实现大的制冷功 率。
一种室温磁制冷机用永磁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励磁源的永磁体 和起导磁作用的E型导磁框架,所述导磁框架中部的磁铁芯将整个框架分为 上下两个区间,所述磁铁芯的外端为上下突出的平台结构;在上下两区间内分 别设有两层导磁材料,所述导磁材料的外端与磁铁芯的外端平齐,内端与框架 内壁留有间隙,导磁材料与磁铁芯的平台之间形成工作间隙,在工作间隙外的 导磁框架区间内按Halbach旋转定理确定的方向填入不同充磁方向的永磁体。
优选地,所述的永磁体为具有高磁能积的稀土钕铁硼永磁体;所述的导磁 铁芯框架以及导磁材料均为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的电工纯铁。
优选地,所述导磁材料固定在E型导磁框架上。
优选地,所述突出的平台宽度占磁铁芯宽度的30%~50%。
优选地,所述导磁材料内端面与其一侧填充的永磁体之间留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导磁材料的宽度与突出的平台宽度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30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