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隼铆焊电池汇流排结构及其加工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2581.4 | 申请日: | 201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46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沈恒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恒涛 |
主分类号: | H01R4/06 | 分类号: | H01R4/06;H01R4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715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铆焊 电池 汇流 结构 及其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汇流排结构及其加工工艺,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隼铆焊电池汇流排结构及其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公知的,铅酸蓄电池是一种电极,主要由铅及活物质制成,电解液是硫酸溶液的蓄电池,在铅酸蓄电池生产过程中,极板并联形成汇流排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序,它将直接影响电池的容量及寿命;已知的铅酸电池汇流排生成方法在国内有两种:
一、是目前各电池厂家大多采用人工操作方法,具体操作步骤是,操作工人使用简单的模具夹住电池板的极耳,然后用气焊技术将铅料融化与各极耳焊接,由于该焊接工序决定了后续成品的质量,所以它要求操作工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专业技术工人工资较普通工人高出许多,使得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大多耗费在人工工资上,而且由于技术工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技术熟练程度和经验值各不相同,所以使得成品率得不到保证,而且还会出现很难察觉的产品虚焊和变形;在前述工艺中必须使用焊剂辅助焊接,由于热熔铅料时焊枪需要沾覆焊剂,并且产生大量高浓度的铅烟和焊剂混合毒气,很容易引起中毒,不但对操作工身体有直接的伤害而且污染周围大气环境。
二、是随着电池生产技术的提高,少部分企业采用铸焊方法代替人工烧焊,也就是把熔化的铅料倒入汇流排模具内,而后将将电池板经过复杂的整形装配后,把极耳准确放入模具槽内,使熔化的铅料在凝固前与极耳沾接形成一体,这种方法无需专业焊工操作,只需要一般技术工人稍加培训即可胜任,虽然产品质量较第一种方法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准备程序复杂、脱模困难造成效率偏低,并且铸焊时既消耗大量的铅,而且化铅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生产环境。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隼铆焊电池汇流排结构及其加工工艺,本发明通过将汇流排上设置的极耳插口与电池极板上设置的极耳采用隼式连接结构,使得汇流排在冷挤压过程中与电池极板上部的极耳形成一体,并且后期还通过焊棒进行热熔连铸,本发明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焊剂,并且连接结构非常稳固,有效克服了现有加工方法的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容易出现产品虚焊和变形的弊端。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隼铆焊电池汇流排结构,包括汇流排和电池极板,所述汇流排呈长条板状结构,在长条板状结构的汇流排上由左至右间隔设有多个极耳插口,在汇流排的前部或后部设有连接桩;所述电池极板呈方形结构,在电池极板的上部一侧设有极耳,所述极耳与汇流排的极耳插口插接,其中极耳插口的内径大于极耳的外缘面。
所述的隼铆焊电池汇流排结构,所述极耳插口和极耳为相互对应的相同形状,所述极耳插口和极耳分别设置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或椭圆型结构。
所述的隼铆焊电池汇流排结构,所述极耳插口和极耳分别设置为方形或圆形时,在电池极板上部设置的极耳为两个,所述汇流排上由左至右设置的极耳插口为两排。
所述的隼铆焊电池汇流排结构,所述汇流排上设置的连接桩上还设置有螺孔。
一种隼铆焊电池汇流排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a、将汇流排上设置的极耳插口边部毛刺清理干净,待用;
b、将汇流排上由左至右设置的极耳插口等同数量的电池极板取出待用;
c、将呈“U”形结构的两个挤压整形钳分别套在汇流排的左右两侧,把电池极板上的极耳插入汇流排的极耳插口,由两个挤压整形钳的外部两侧施加压力,使汇流排的两侧向中部收缩,同时极耳插口受到压力的作用锁紧极耳,使极耳和汇流排形成一体;
d、将一体结构的极耳和汇流排固定在两个挤压整形钳内,利用焊棒对汇流排上部裸露的极耳加温,使极耳热熔,由焊棒将融化的极耳在汇流排的上部面上进行磨平,使部分热熔的极耳流入极耳与极耳插口的缝隙,形成隼铆连接式汇流排结构;
e、待极耳和汇流排冷却后便可进入电池的下一组装工艺。
所述的隼铆焊电池汇流排的加工工艺,两个挤压整形钳外部两侧施加的压力为钳口挤压,所述钳口挤压为液压挤压或机械挤压。
通过上述公开内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恒涛,未经沈恒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25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