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插头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37659.5 | 申请日: | 201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7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贵勇南;吴林;程卫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46;H01R13/66;H01R13/639;H01R12/51;H01R24/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黄晓明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插头 连接器 插座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插头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线缆插头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主要应用于3C等电子产品上作为主板接口与外置高速连接接口之间的连接。
背景技术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以其稳定的传输速度和优越的性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电子产品中。随着USB接口协议的发展,USB接口在经历了USB 1.0和USB 2.0协议之后,必将逐渐过渡到USB 3.0接口的时代。相对于USB 2.0接口,USB 3.0接口的传输速率超过USB 2.0接口十倍以上。目前,能够支持USB 3.0协议的接口为Intel公司推出的扁平插针式接口,其包括相互配合的板端连接器及线缆连接器。所述板端连接器通常焊接于主板上。所述线缆连接器设有若干端子及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线缆。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设计难以控制板端连接器、主板以及线缆相互之间的阻抗匹配,影响信号传输速率和信号高频性能,甚至使信号传输失真。
因此,非常有必要设计出一种新的线缆插头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可以改善阻抗匹配的线缆插头连接器、板端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绝缘壳体、位于插头绝缘壳体内的子电路板以及与子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插头绝缘壳体设有配合面,所述子电路板设有延伸超过配合面的悬臂状的舌板及位于舌板至少一个表面上的若干导电片,所述线缆电性连接所述若干导电片,所述舌板包括第一舌板与第一舌板相邻的第二舌板,所述若干导电片包括设置于第一舌板上的若干第一导电片及设置于第二舌板上的若干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片包括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位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片符合USB 3.0协议;所述第一导电片依次排列为GGVV、或者VGVG、或者VVGG、或者GVGV、或者GVVG、或者VGGV、或者VSSG、或者GSSV。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绝缘壳体设有第一外壁及位于第一外壁上的锁扣装置,所述锁扣装置包括位于舌板外侧的锁扣臂及与锁扣臂相连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可驱动锁扣臂相对于第一外壁转动,所述锁扣臂延伸超过配合面且所述锁扣臂包括向舌板凸出的卡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扣装置包括位于卡钩与按压部之间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安装于或者固定于第一外壁上,所述锁扣臂能够以定位部为支点相对于第一外壁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部一体成型并且固定于第一外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扣装置包括安装于或者固定于第一外壁上的一对支撑部,所述按压部连接该对支撑部,所述锁扣臂能够以该对支撑部为支点相对于第一外壁转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所述支撑部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按压部沿垂直于支撑部的水平方向延伸,所述锁扣臂位于该对支撑部的中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扣臂包括第一锁扣臂、第二锁扣臂及位于第一、第二锁扣臂之间且用以分隔第一、第二锁扣臂的开口,所述卡钩包括位于第一锁扣臂的自由端的第一卡钩及位于第二锁扣臂的自由端的第二卡钩。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舌板和第二舌板之间具有将第一、第二舌板隔开的缺口,所述第一舌板的宽度与第二舌板的宽度不相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舌板相对的两个表面均设有所述第一导电片,所述第二舌板相对的两个表面均设有所述第二导电片,所述第二导电片从左往右依次排列为GSSGSSGSSG。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绝缘壳体设有与第一外壁相对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包括悬臂状的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为平板状且延伸超过配合面,所述舌板位于定位板与锁扣臂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765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