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可降解防汛袋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31872.5 | 申请日: | 201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8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曾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农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3/16 | 分类号: | E02B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降解 防汛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汛袋,尤其是一种带有微生物的可降解防汛袋。
【技术背景】
在防汛抗洪或防水施工过程中,经常要使用沙包等堵水的介质,传统的沙包一般是在尼龙编织袋等包装袋内填充沙土形成。这种沙包一般很光滑,而且很重,不便于搬运;此外,这些单一结构的沙包通常比较疏松,内部的沙土容易流失。而且,在大面积的灾情时,很难找到大量的沙土来制作沙包,即使制成了,在搬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并且,传统沙包在防汛期过后,仍将残留在工地上,形成垃圾,难以清理,尤其是一些采用不易分解的材料制作的沙包袋,将对环境形成很大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在洪水消退或施工完成后,可自行分解的可降解防汛袋。
一种可降解防汛袋,包括袋体和填充物,所述填充物包括吸水材料和微生物。
所述可降解防汛袋没有碰到水时,其体积小,便于搬运;碰到水后,所述袋体内的吸水材料吸水膨胀,形成防水的介质,将水堵住;同时,其内部的微生物不断地繁殖,慢慢将所述防汛袋及内部填充物分解,使其不会形成防汛后的垃圾,不会污染环境。
所述微生物有两个作用:一是将所述袋体和袋内的填充物分解,使其不会形成垃圾;二是采用一些特殊的微生物可以抑制病菌,防止疾病传染和除臭。在洪水过后,由于地面潮湿,污物较多,很容易滋生病菌,形成传染性疾病,采用一些特殊的微生物,一方面可分解所述防汛袋,另一方面该微生物自身的繁殖也抑制了其它病菌的繁殖。
优选地,所述吸水材料可以为部分交联型水膨性丙烯酸盐-丙烯酸共聚物;所述微生物可以为枯草杆菌属。枯草杆菌属可以很好的分解所述部分交联型水膨性丙烯酸盐-丙烯酸共聚物,同时,还具有很好的抑制病菌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除臭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枯草杆菌属的菌体体积比普通病源菌分子大四倍以上,所产生代谢物为聚胺酸,吸水性为自重的5000倍,为玻尿酸的100倍以上,增殖快速。
优选地,所述枯草杆菌属耐强酸、强碱、抗菌消毒、耐高氧、耐低氧;耐紫外线灯照射。
优选地,所述枯草杆菌属会释放出高活性的淀粉分解酵素、蛋白质分解酵素、脂肪分解酵素、纤维素分解酵素。
优选地,所述微生物的有效活菌数为109CFU/g,质量百分比含量是0.5-8%,余量为部分交联型水膨性丙烯酸盐-丙烯酸共聚物。
优选地,所述微生物与所述吸水材料的重量比为5∶100、3∶100或1∶100。
优选地,所述袋体的容量与所述填充物的重量比为1L∶300g。
所述防汛袋内微生物的含量直接影响防汛袋的分解时间,所以可根据防汛袋的使用时间需求,改变所述防汛袋内的微生物和吸水材料的重量比。
为方便所述袋体的分解,所述袋体可采用较容易分解的吸水纸或吸水布。若无需回收所述袋体,则可采用吸水纸。采用吸水布制作袋体,则可回收袋体,再次填充吸水材料后,即可再次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不采用传统的沙包,而采用吸水材料作为阻水介质,减少了制作和搬运沙包的麻烦;
(2)、在防汛袋内添加微生物,使防汛袋在一定时间后自行分解,在防汛后不会产生垃圾,减少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短期内使用的防汛袋。
在防汛袋的袋体内填充微生物与吸水材料,所述微生物与吸水材料的重量比为5∶100,所述袋体的容量为30L,所述填充物的重量为9Kg;将防汛袋密封。使用时,将防汛袋放置于需要堵水的地方,当水流过来时,吸水材料吸水,形成堵水介质,阻挡水的流向。随着水位的升高,防水袋内的吸水材料持续吸水升高。微生物在防汛袋内持续繁殖和分解防汛袋,在一定时间后,防汛袋完全降解。其内部的微生物融入周围的环境中,抑制周围环境中的病菌滋生。
实施例2:中短期内使用的防汛袋。
在防汛袋的袋体内填充微生物与吸水材料,所述微生物与吸水材料的重量比为3∶100,所述袋体的容量为30L,所述填充物的重量为9Kg。使用时,吸水材料吸水,形成堵水介质,阻挡水的流向。微生物在防汛袋内持续繁殖和分解防汛袋,在稍长的一段时间后,防汛袋完全降解。其内部的微生物融入周围的环境中,抑制周围环境中的病菌滋生。
实施例3:长期内使用的防汛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农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农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18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