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酸铁锂/钴酸锂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31737.0 | 申请日: | 2011-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6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孙琦;于观霞;吴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H01M4/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1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酸 钴酸锂 复合 正极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磷酸铁锂/钴酸锂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用于锂离子电池,属新能源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寻找新型清洁型能源成为焦点。作为新能源之一的锂离子因其具有能量高,安全性能好,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等优点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由于其出众的安全性和便宜的价格等优点,在动力型电池应用方面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被认为是标志着锂离子电池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LiFePO4大规模应用最大的障碍是其离子传导率和电子传导率比较低,导致大电流放电性能比较差。目前改善LiFePO4导电性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包覆及金属粒子掺杂两方面。对材料进行碳包覆能在晶粒表面形成碳包覆层,提高电子电导率,阻止晶粒长大,但是这种表面修饰工艺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材料的结构,阻碍了LiFePO4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兼顾材料本身的性能优点,并且同时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复合电极的研究也渐渐被关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金属粒子掺杂方式,有效提高磷酸铁锂材料正极的电导率、避免碳包覆过程中高温对碳损失的影响,从根本上阻止晶粒长大,并且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效率高的磷酸铁锂/钴酸锂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磷酸铁锂/钴酸锂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根据重量比磷酸铁锂∶PVDF∶SP=93∶3.5∶3.5的比例准确称取磷酸铁锂、PVDF、SP,并加入5-20wt%的钴酸锂;
(2)、将步骤(1)中称取的配料混合搅拌4~8小时,并用涂布机均匀涂布制成电极片;
(3)、将步骤(2)得到的电极片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00℃~110℃下干燥11~13小时。
上述的磷酸铁锂/钴酸锂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所述钴酸锂加入量比例为10wt%。
上述的磷酸铁锂/钴酸锂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所述配料混合搅拌时间为5小时。
上述的磷酸铁锂/钴酸锂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所述电极片放入真空干燥箱内干燥温度105℃,干燥时间12小时。
本发明一种磷酸铁锂/钴酸锂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的优点是:在磷酸铁锂中按比例加入SP,提高了电极的导电性、加入PVDF,提高了正极涂层的粘合强度和牢固度,采用金属离子钴的掺杂方式,大大提高了磷酸铁锂材料正极的电导率,并且避免了碳包覆过程中高温对碳损失的影响和生产的复杂过程;该方法简单,能耗低,效率高;原料易得,成本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中,PVDF为化学领域常用的聚偏氟乙烯,具有机械强度高,耐辐照性好。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在室温下不被酸、碱、强氧化剂和卤素所腐蚀,大大提高了涂层的牢固及整体粘合度。
SP作为导电剂其全称为Super p,本发明采用上海和氏璧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SP。
其具有提高电极导电性的作用。
实施例1
首先根据重量比称取磷酸铁锂297.6克,PVDF11.2克,SP11.2克,并加入16克的钴酸锂;将称取的配料混合搅拌4小时,并用涂布机均匀涂布制成电极片;将得到的电极片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00℃下干燥11小时,备用。作为正极制作电池。以金属锂片作负极,电解液1MliPF6/EC∶DEC(1∶1),常温下0.1C充放,经检测,该磷酸铁锂正极的电导率为1.3×10-3mS/m,电池初始容量144mAh/g(2.5-4.3V),3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92%。
实施例2
首先根据重量比称取磷酸铁锂297.6克,PVDF11.2克,SP11.2克,并加入32克的钴酸锂;将称取的配料混合搅拌6小时,并用涂布机均匀涂布制成电极片;将得到的电极片放入真空干燥箱中在105℃下干燥12小时,备用。以金属锂片作负极,电解液1MliPF6/EC∶DEC(1∶1),常温下0.1C充放,经检测,该磷酸铁锂正极的电导率为1.4×10-3mS/m,电池初始容量150mAh/g(2.5-4.3V),3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90%。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17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