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卡电式钢丝热处理温度监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29042.9 | 申请日: | 2011-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46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孙继东;邰建明;杨程;张成宇;杨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52 | 分类号: | C21D9/52;C21D1/34;C21D1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马丽丽 |
地址: | 5630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卡电式 钢丝 热处理 温度 监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绞绳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卡电式钢丝热处理温度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卡电式钢丝热处理是用电加热的方式对钢丝进行热处理的一种方法,其过程是对钢丝通直流电加热,而后进铅浴槽淬火。对钢丝进行卡电式热处理,钢丝的加热温度要达到900℃以上,钢丝热处理过程中一直不停移动,然而对如此高温的移动物体进行温度测量比较困难,因此卡电式热处理最大的一个难点是对钢丝加热温度的监控和检测。温度的检测分为接触式与非接触式两种,接触式测温能达到很高的测温精度,但有一定的使用要求,对于卡电式热处理移动的钢丝测温并不适用,卡电式钢丝热处理只能用非接触式对钢丝加热温度进行测量。卡电式钢丝热处理关键是控制钢丝的加热温度,其加热温度控制的准确度直接影响钢丝的热处理质量。现有的温度控制的方法比较落后,是依靠操作者的经验,通过肉眼观察钢丝加热后的明亮度来确定钢丝的加热温度,人为调节钢丝的通电电流来改变钢丝的加热温度。因此现有方法人为因数很大,操作者不同,感官就不同,钢丝加热温度的误差较大,对热处理质量影响较大。过去钢丝温度采用比色温度计进行测量,然后人为调节钢丝通电电流控制加热温度,由于人的感官不同以及温度计自身的测量误差,造成钢丝温度的控制误差比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应用先进温度检测仪器与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温度的准确控制的卡电式钢丝热处理温度监控方法。
一种卡电式钢丝热处理温度监控方法,当钢丝移动经过托辊进入铅浴槽进行铅浴处理后,进入加热阶段,钢丝在加热阶段达到预设温度后又经过托辊重新进入铅浴槽进行铅浴处理;其特征在于:在加热阶段,所述红外线热像仪采集移动钢丝的温度信号,通过通讯把信号传递到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对钢丝温度与预先设定温度进行比较,经计算,给出直流电源的直流电压,调节直流电压的大小,以调节钢丝上的通电电流,从而控制钢丝的加热温度,使钢丝在加热阶段达到预设温度;可编程控制器配置人机界面对温度进行设置和显示。
本发明卡电式钢丝热处理的温度监控方法,与过去的技术相比,具有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杜绝了因人为因数造成的钢丝加热温度误差问题。且本发明所述的监控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加工出的产品合格率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卡电式钢丝热处理温度监控方法的温度监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几年出现的红外线热像仪已能满足高温移动钢丝的温度测量,本发明就是使用红外线热像仪采集钢丝的温度信号,由PLC(可编程控制器)控制钢丝通电电流,对钢丝温度进行自动控制。
本发明关键的设备是红外线热像仪,虽然此仪器价格比较昂贵,但能非常准确的测量出在热处理过程中钢丝的温度,因此就现在的技术条件,采用红外线热像仪完成对卡电式钢丝热处理加热温度的监控是最适合的选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如图1所示钢丝的热处理流程图,当钢丝移动经过托辊进入铅浴槽进行铅浴处理后,进入加热阶段,此时红外线热像仪采集移动钢丝的温度信号,通过通讯把信号传递到PLC(可编程控制器),PLC对钢丝温度与预先设定温度进行比较,经计算,给出直流电源的直流电压,调节直流电压的大小,以调节钢丝上的通电电流,从而控制钢丝的加热温度,使钢丝在加热阶段达到预设温度。钢丝在加热阶段达到预设温度后又经过托辊重新进入铅浴槽进行铅浴处理。PLC配置人机界面对温度进行设置和显示。
卡电式钢丝热处理的关键是控制钢丝的加热温度,其加热温度控制的准确度直接影响钢丝的热处理质量。因此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监控方法能准确控制钢丝的加热温度,从而保证钢丝的热处理质量。而且本发明所述的监控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加工出的产品合格率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90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