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送料热能垃圾处理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20938.0 | 申请日: | 201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7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树华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英强 |
地址: | 51055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热能 垃圾 处理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热能垃圾处理机。
背景技术
热能垃圾处理机,是一种新型的、利用热能分解垃圾的机械,其通常具有送料单元、热能分解单元和尾气处理单元三部分。热能分解单元为一个单层的燃烧室,装有常规热能垃圾处理机所用的能量转换装置;送料单元其实就是一送料口,与燃烧室联接,可用机械或人工手段直接将垃圾倾倒进燃烧室中;尾气处理单元为水沐装置、电子除尘装置等常规的空气净化系统,与燃烧室的上端连通,垃圾在燃烧室内分解后产生的废气将通入尾气处理单元进行净化,直至变成无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然而,现有的热能垃圾处理机的送料单元过于简陋,不能自动送料,花费人力大,与自动化生产的科技理念不相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自动送料热能垃圾处理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自动送料热能垃圾处理机,包括顺次联接的送料单元、热能分解单元和尾气处理单元,所述送料单元包括至少一根具有进料口的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一端与热能分解单元联接,另一端设有活塞推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料口位于输送管道的中部,其旁边设有物料提升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送料单元还包括与活塞推杆联接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液压动力系统可驱动活塞推杆沿输送管道轴向运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热能分解单元包括位于下层的热能分解室,以及与热能分解室、尾气处理单元和输送管道均连通的位于上层的上层进料室。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层进料室上设置有与尾气处理单元的输入端联接的冷凝水箱,所述热能分解室设有能量转换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输送管道和活塞推杆,使得待处理的垃圾从进料口倒入输送管道后,即可通过活塞推杆将垃圾推送至热能分解单元中进行热能分解,有效地解决了进行热能垃圾处理时进料慢、效率低的问题。
另外,本发明将热能分解单元设计为上下两层,这样不仅扩展了热能垃圾处理机的有效空间,还便于进料和排气,优化了热能垃圾处理机的结构。
本发明结构简单可靠,可广泛用于垃圾处理的场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前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自动送料热能垃圾处理机,包括顺次联接的送料单元1、热能分解单元2和尾气处理单元3,所述送料单元1包括至少一根具有进料口11的输送管道12,所述输送管道12一端与热能分解单元2联接,另一端设有活塞推杆13。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料口11位于输送管道12的中部,其旁边设有物料提升架15。具体地,所述物料提升架15具有挂钩,可将垃圾桶挂扣在架上,然后通过电机带动,物料提升架15可自动将垃圾桶提升至进料口11进行倾倒垃圾。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送料单元1还包括与活塞推杆13联接的液压动力系统,所述液压动力系统可驱动活塞推杆13沿输送管道12轴向运动。具体地,所述液压动力系统为具有液压站、电控箱和油缸的机构,通过电控箱发出控制信号,液压站提供液压油动力,推动油缸活塞动作,实现活塞推杆13的推送、收回。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热能分解单元2包括位于下层的热能分解室21,以及与热能分解室21、尾气处理单元3和输送管道12均连通的位于上层的上层进料室22。具体地,所述热能分解室21上设有前/后出灰门,经热能分解后的垃圾所变成的残渣可从该前/后出灰门中清走。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层进料室22上设置有与尾气处理单元3的输入端联接的冷凝水箱23,所述热能分解室21设有能量转换装置24。按照常规的热能垃圾处理机的结构,其必定要设置能量转换装置24,在此处,所述能量转换装置24由磁石电子能量转换器和转换控制阀门组成,可为热能分解室21提供热量来进行垃圾分解,分解时产生的废气将首先通过冷凝水箱23进行冷却和初步除去悬浮颗粒和水溶性气体,再通入尾气处理单元3进行尾气处理。具体地,所述尾气处理单元3是包含有水沐处理机构、水汽滤除器、电子除尘装置和二燃室的烟气处理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树华,未经陈树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09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铁塔间隙撑开装置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视网膜下进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