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CO2激光器的射频电源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10758.4 | 申请日: | 201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55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汪盛烈;秦刚;赵学民;王晓东;杨海;王凡;王立慧;张可;唐会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S3/09 | 分类号: | H01S3/09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co sub 激光器 射频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激光器电源技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CO2激光器的小功率射频电源。
背景技术
最初的气体激光器使用直流激励,这种激励方式易造成电极的溅射和腐蚀,造成材料损耗,这样既破坏了激光器的性能,又降低了电极的寿命。
射频激励由于具有完全独特的优势成为CO2气体激光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激光器选择射频激励技术完全是因为它的突出特点:
(1)射频气体放电具有正向伏安特性,可实现持续放电,电能利用率高;
(2)注入功率密度高,器件的体积大为缩小;
(3)射频横向放电激励电压低,有利于提高器件寿命并且使用安全;
(4)射频波可实现高频幅度调制,输出光功率的控制程度高;
(5)能灵活地实现从连续到脉冲的转换以及脉宽和脉冲频率的调节;
(6)射频横向激励可以单电源输入多通道、大面积同时均匀放电,因而可将器件做成阵列结构,使激光器体积大大缩小。
射频电源分为基于功率振荡器的射频电源(美国专利,专利号为5602865)以及基于LC振荡的射频电源,这两种射频电源频率稳定度不高,而且输出频率和输出功率均不可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CO2激光器的射频电源,该电源采用射频激励方式,激励频率可调,输出功率可调,可满足多种不同频率及不同功率的小功率射频CO2激光器的需求。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CO2激光器的射频电源,其特征在于,该射频电源包括正弦波信号源、功率放大器和阻抗匹配器;正弦波信号源与功率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端与阻抗匹配器的输入端连接;抗匹配器的输出端与激光器的放电电极连接,并与激光放电气体匹配。
本发明由功率放大器输出的功率通过匹配装置耦合到射频CO2激光器的电极,电极对主要成分为CO2的气体放电,放电气体产生等离子体,由此在激光谐振腔内产生激光。该装置和激光头是分体的,这样有利于散热,整个装置放置在金属外壳内,防止射频信号向外辐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射频电源装置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射频电源装置的正弦波信号源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射频电源装置的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借助实施例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以下实施例仅是说明性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射频电源包括正弦波信号源1、功率放大器2和阻抗匹配器3。正弦波信号源1的输出端与功率放大器2的输入端连接,其输出端与功率放大器2的输入端连接,功率放大器2的输出端与阻抗匹配器3的输入端连接;抗匹配器3的输出端与激光器4的放电电极连接,并与激光放电气体匹配。
正弦波信号源1安装在金属外壳内,通过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DS)产生多种频率的正弦波信号。
如图2所示,正弦波信号源1包括输出显示装置5、输入装置6、单片机7、正弦波发生器8和宽带射频变压器9。正弦波发生器8包括DDS芯片和滤波器。为达到幅值可控的目的,可选用幅值可控的DDS芯片,同时在其输出端接一可调电阻,通过可调电阻扩大其输出电流的调节范围,进而来改变正弦波信号发生器的幅值。
单片机7控制DDS芯片8输出正弦波信号,并控制正弦波的输出所需频率。所选用的DDS芯片(如AD公司的AD9830,AD9850等)内置高精度数模转换器件输出两路互补的模拟信号电流,同时增设一个滤波器使其产生更好的正弦波信号,该滤波器可采用椭圆滤波器,以达到较好的滤波效果。
宽带射频变压器9将输出的两路互补信号输出合成为一路正弦信号。同时,所选用的宽带射频变压器满足1∶1阻抗变换和电压变换作用。这样频率和功率可通过输入装置键入6并在输出装置上5显示。最后通过该装置将射频信号输入到功率放大器2。
所述的功率放大器2安装在带水冷却的金属外壳内,这样可以很好的散热并屏蔽射频信号向外发射。该功率放大器为非线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2对输入的射频信号放大,通过阻抗匹配器连接的放电电极对主要成分为CO2的气体放电。为提高输出功率和效率采用一对MOSFET管的推挽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07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