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互联网方式的离线支付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8883.1 | 申请日: | 2011-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3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顾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博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40 | 分类号: | G06Q20/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互联网 方式 离线 支付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系统软件等多个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互联网方式的离线支付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各种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系统软件技术的发展,为基于互联网方式的离线支付提供了可行性。
目前线下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信用卡,手机支付等方式,需要用户携带并现场支付,对于有些消费场景如线下离线支付并不一定适合,而通过互联网方式获取虚拟电子支付凭证后并通过系统识别,完成线下的离线支付,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支付和消费分离场景的支付模式。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简单,易行,通过互联网方式获取虚拟电子支付凭证并线下离线支付的一种方法。
发明内容
在此处键入技术领域描述段落。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互联网方式的离线支付方法,通过互联网在线电子凭证生成和识别系统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基于互联网方式的离线支付方法。
具体来说具有以下优点:
成本低廉:
通过互联网方式在线生成和保存虚拟电子支付凭证,费用低廉,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使用简单:
用户获得支付凭证后,根据使用场景,用户在支付终端上输入凭证数据,也可以打印出该编码或手写该编码到媒介介质如纸张,方式灵活。
易于部署:
凭证上的验证数据为文本或条码,识别简单,相关设备成本低廉,技术成熟,部署简单快捷。
离线消费:
用户获得支付凭证后可以在离线方式使用该支付凭证,而无需实时或在线支付特定消费或服务,实现了支付和消费的分离,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系统模块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凭证获取流程示意图。
图3为凭证生成流程示意图。
图4为凭证使用流程示意图。
图5为凭证系统验证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其中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了一种互联网方式的离线支付方法。
以下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实现一种互联网方式的离线支付方法的关键点如下:
凭证生成:
用户通过网络,注册用户的必须的各种信息,以及支付账户信息,系统在成功扣费后,根据用户的安全设置以及凭证参数信息,生成明文文本,加密文本,条码,加密条码作为虚拟的电子凭证保存在系统,用户随后可以下载到终端本地或打印出来。
支付和消费系统:
用户在申请凭证时需要进行支付,支付方式可以是系统内支付,如系统发行的充值卡或网银方式直接支付,也可以是第三方的支付系统,通过与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接口,用户在系统内进行支付,第三方支付系统返回支付状态,如成功则生成用户的虚拟电子支付凭证。
凭证验证:
系统通过光电扫描方式或者用户输入方式进行凭证的识别,凭证包含各种数据,包含用户信息,支付信息,验证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验证,包含用户信息的验证和支付信息和使用信息验证,如正确将允许本次支付通过。
结算系统:
系统为多个商户进行收费的情况下,在为用户生成支付凭证和用户使用该凭证后,按照支付对象的信息按周期与对应的商户进行结算。
主要功能模块
如图1所示,一种互联网方式的离线支付方法的结构主要包括:
终端侧:
固定终端101:
提供上网功能的终端,包含互联网终端,如PC,笔记本电脑等设备,
用户通过浏览器方式访问系统门户进行各种操作。
移动终端102:
支持无线互联网的移动设备,包含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用户通过浏览器方式访问系统门户进行各种操作。
消费端:
凭证扫描103:
在消费终端上扫描和解析用户的凭证信息,并将读取的原始数据提交给配置识别模块。
凭证识别模块104:
消费终端上在获取扫描模块的扫描信息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结果提交给业务逻辑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博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博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88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