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力监测装置的电场感应式供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7665.6 | 申请日: | 2011-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0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萧宝瑾;丛榕;张晓阁;危湖贵;孙若武;萧英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1/06 | 分类号: | H02N1/06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庞建英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力 监测 装置 电场 感应 供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于电力监测装置的电场感应式供电方法,属于供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从高压电力网的交变电场中获取电能为电力监测装置供电的技术方案。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为电力监测装置供电的方法有磁场感应方法、光伏电池方法和蓄电池方法。磁场感应方法是利用电力线周围的交变磁场获取电能,但其感应电流的大小受电力网负荷的影响波动很大,供电状态极不稳定,且制作繁琐,成本较高。光伏电池方法是通过光伏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进而为电力监测装置供电;但光伏电池方法对使用环境的光照强度有一定要求,因此具有局限性且制作成本高。蓄电池方法是利用蓄电池为电力监测装置供电;它的缺点是蓄电池使用寿命有限,更换电池需要断开高压电,会造成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电力监测装置的电场感应式供电方法的目的在于: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从高压电力网的交变电场中获取电能为电力监测装置供电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用于电力监测装置的电场感应式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是从高压电力网的交变电场中获取电能为电力监测装置供电的电场感应式供电的方法,该方法将两感应电极置于高压线或高压部件产生的交变电场中,利用两感应电极在高压电场中位置的不同产生电位差,在两感应电极之间连接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和储能元件,获得直流电能为电力监测装置供电,两感应电极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的相关参数均符合电力部门的有关规定,整流、滤波电路中的电容和电感元件参数的选择,稳压电路中的限流电阻及稳压二极管的参数均依据实际的供电需求和高压电场的强度来确定(如图3所示),其具体步骤如下:
I、选择两感应电极的形状为平板形、柱面、球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两感应电极之间的等效面积为10cm2~10m2,其中一个感应电极可以用高压线、高压部件或大地替代;
II、选用I中所选择的感应电极,并在电极之间连接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和储能元件制备出电场感应式电源;
III、将II制备的感应式电源置于高压物体所形成的电场中,使两个电极到高压物体等效距离不同,从而产生交变电压,经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和储能元件产生直流电压,与用电装置连接,为用电装置正常供电。
上述用于电力监测装置的电场感应式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压物体所形成的电场包括两个相线之间、相线与地线之间或高压部件周围所形成的电场。
本发明用于电力监测装置的电场感应式供电方法,其优点在于:
I、将电场感应原理用于从高压电力网的交变电场中获取电能,由于高压电网的有效电压基本恒定,可在周围产生稳定的交变电场,感应电压不受电网电流波动影响,因此工作稳定可靠。
II、采用电场感应式供电方法,克服了光伏电池方法使用场合受限的问题。
III、采用超级电容储能,价格便宜,寿命长,充放电次数是普通蓄电池的500~1000倍,可以连续工作10年以上,减少更换电池次数,从而降低经济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电场感应式电源工作原理框图。
图2是电场感应式电源柱形电极外形图。
图中的标号为:1、感应电极2、高压线或高压部件3、电路板及其装置4、用电装置。
图3为电场感应获取能量等效原理图。
图中的标号为:5、高压电网6、感应电极A 7、感应电极B 8、高压电网产生的电场分布9、大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两电极的类型为平板感应电极,两感应电极之间的等效面积为10cm2,将其置于高压线所形成的电场中,两个感应电极到高压线的等效距离不同,两感应电极之间具有电位差。该感应式电源由两感应电极和在两感应电极之间连接的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和储能元件组成。将制备的感应式电源置于高压线产生的电场中,该电源输出端与用电装置连接,即可为电网监测装置供电。
实施方式2
两感应电极之间的等效面积为1m2,其它同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3
两感应电极之间的等效面积为10m2,其它同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4
将其置于高压隔离开关所形成的电场中,两感应电极之间的等效面积为10cm2,其它同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766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空救护伞
- 下一篇:整秆式甘蔗收获机断梢剥叶碎叶一体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