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浅水型湖泊中增殖着生藻类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93567.1 | 申请日: | 201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9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尤洋;周彦峰;何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33/00 | 分类号: | A01G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4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浅水 湖泊 增殖 藻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浅水型湖泊中增殖着生藻类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生藻类系指在各种天然和人工基质如石块、水生高等植物、砂泥、沉于水中的水泥和木质桩柱、船体等上着生的藻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外来污染源大量进入水体,造成天然水体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为了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采取生态修复技术来遏制水域环境恶化,但目前的生态修复技术更多的集中在增加维管束植物和水生野生动物的种群补充上面,忽略了水体中着生藻类这一微观群落的增殖,同时对于在不同类型中如何增殖着生藻类尚无切实可行的方法。另外增殖水体中的着生藻类,可以为刮食性鱼类提供饵料,提高水体的渔潜力;同时周从生物的增殖可以促进包括原生动物在内的其它微生物生长,对于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浅水型湖泊中增殖着生藻类的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浅水型湖泊中增殖着生藻类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人工基质的选择:
选取大小为1m×1m的表面毛糙木板作为人工基质;
(2)人工基质的预处理:
在所述人工基质表面均匀喷洒培养液,使其渗入人工基质内部;
(3)人工基质设置区域的选择:
在浅水型湖泊岸边,距离岸边3-5m处,选择水流冲击较小的地方作为人工基质的设置区域, 区域与区域间隔距离500-600m;
(4)人工基质设置方法:
所述人工基质倾斜悬浮放置在水中,人工基质的底边放置在距岸边较远处,保持该边与岸边平行;每个选择区域中设置人工基质3-5块,每块人工基质间隔2-3m。
所述培养液配置比例为:1g的硫酸铵、0. 15g的过磷酸钙、0. 4g的硫酸镁、0. 125g的氯化钾、0. 5g的碳酸氢钠和0.05g的磷酸氢二钾,将上述药物混合溶于100L纯水中。
本发明增殖方法科学、简便、节省成本、效果明显。为浅水型湖泊着生藻类的增殖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浅水型湖泊中增殖着生藻类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人工基质的选择:
选取大小为1m×1m的表面毛糙木板作为人工基质;
(2)人工基质的预处理:
在所述人工基质表面均匀喷洒培养液,使其渗入人工基质内部;
(3)人工基质设置区域的选择:
在浅水型湖泊岸边,距离岸边3-5m处,选择水流冲击较小的地方作为人工基质的设置区域;区域与区域间隔距离500-600m;
(4)人工基质设置方法:
所述人工基质倾斜悬浮放置在水中,人工基质的底边放置在距岸边较远处,保持该边与岸边平行;每个选择区域中设置人工基质3-5块,每块人工基质间隔2-3m。
所述培养液配置比例为:1g的硫酸铵、0. 15g的过磷酸钙、0. 4g的硫酸镁、0. 125g的氯化钾、0. 5g的碳酸氢钠和0.05g的磷酸氢二钾,将上述药物混合溶于100L纯水中。
根据上述方法选择1m×1m大小的表面毛糙的木板25块,任选木板的一端,在此端的两角系挂重量为0.5kg的石块,在木板的另外两角系挂0.3kg的石块。在太湖的内湖-五里湖中,距离岸边3.2m处,依据水流冲击的大小,区域选择5个区域作为人工基质的设置区。将制作好后的木板系挂0.5重物的一端放置在距岸边3.2m处,保持该端与岸边平行。每个设置区中放置人工基质5块。放置7天后,发现木块上出现大量的着生藻类。着生藻类的密度平均达84500 cell·cm-2。密度大于普通表面未经处理光滑的人工基质,同样实验条件下未经光滑处理的的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的密度变化范围为24350-63840 cell·cm-2增殖效果明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35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