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5621.8 | 申请日: | 2011-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0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启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启凌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4 | 分类号: | A61K36/9064;A61P9/10;A61K33/26;A61K35/36;A61K35/56;A61K35/62;A61K35/6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中风 药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具体涉及一种治疗中风的药物。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改变,大鱼大肉,山珍海味,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增多,对烟酒的过度使用,加上工作压力强,情绪波动大,过度疲劳。时常感到头嗡鸣、晕、脸嘴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易怒、手指分开不能动、胳膊麻、疼等。这些都属于中风的主要表现征兆。
如果有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肥胖病、颈椎病、过度性行为等,都会引起中风。
目前国人对中风还是以饮食疗法使用最多,以低盐、低胆固醇的食物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酒。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但必须以药物治疗为核心,加上上述的辅助治疗方法及手段,才有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凡中风,皆是真阳衰损的“阴盛阳虚”证候。脑溢血,就是“阴盛格阳”导致的阳气上冲的症状,阳气上冲,聚于脑部,中枢神经就会受到比平日多几倍的刺激,由于大脑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周身岂有不抽筋、不痉挛的道理?而且,一定会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阳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先扶其真元,同时兼顾病邪的部位。真阳元气在哪里衰败,内邪外邪就会在哪里发生,若能恢复真元,内外两邪都能灭绝,这就是“不治邪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邪,不治风而实际就是以此治风”的道理。这就是治疗中风的法要。只有如此,才能不误患者。
本发明经过数十年的中医学研究,实验,观察。利用上述中医理论运用中药的药理药性,在中风临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风的药物,是采用下列中药材或其提取物经粉碎混合制备得到、每种药材按份数计算,按其中:田七30份、菌陈蒿260份、防风100份、穿山甲180份、大田基黄250份、天冬100份、艾纳香125份、怀牛膝160份、天麻90份、牡蛎96份、钩丁120份、白芍60份、茯苓150、麻黄120份、代赭30份、石决明100份、当归150分、龟板200份、丹参170份、全蝎70份、莜麦220份、生黄芪100份、半夏150份、生山楂200份、砂仁160份、海风藤70份、天竺黄60份,川芎90份、桂枝50份、石菖蒲60份、木香30份、桑寄生130份、水蛭70份、甘草20份、石斛200份、路路通105份。
在上述药物中:
田七:性温,味甘、微苦。
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各种内、外出血、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菌陈蒿:性微寒,味微苦、微辛。
主治:清热利湿、退黄、黄疸尿少、湿疮瘙痒、寒热、邪气热结。
防风:性微温,味辛、甘。
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穿山甲:性微寒,味咸。
主治:活血散结、通经下乳、消痈溃坚。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不下、痈肿、瘰疬。
大田基黄:性凉,味苦、辛。
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主黄疸、泻痢、目赤、吐血、血淋、白带、崩漏、痛经、闭经、咽喉肿痛、痈肿疮毒、流火、瘰疬、跌打、蛇虫咬伤、感冒、咳嗽咯血、肠炎、痢疾、肝炎、疳积、疟疾。
天冬:性寒,味甘、微苦。
主治:阴虚发热、咳嗽吐血、肺痈、咽喉肿痛、消渴、便秘。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
艾纳香:性温,味甘。
主治:寒湿泻痢、腹痛肠鸣、肿胀、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癣疮。
怀牛膝:性平,味苦、酸。
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症瘕、肝阳眩晕。
天麻:性平,味甘。
主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通络。
牡蛎:性微寒,味咸。
主治:平肝息风,养阴。治疗胃疼、胃酸、头晕、便稀。
钩丁:性微寒,味甘、苦。
主治: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小儿惊风、夜啼、热盛动风、子痫、肝阳眩晕、肝火头胀痛。
白芍:性凉,味苦、酸。
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茯苓:性平,味甘、淡。
主治:利水、渗湿利尿。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启凌,未经王启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56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