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萜类空间驱避剂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78234.1 | 申请日: | 201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3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宗德;范国荣;伊廷欣;姜志宽;陈金珠;韩招久;陈尚钘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28 | 分类号: | A01N43/28;A01P17/00 |
代理公司: | 江西省专利事务所 36100 | 代理人: | 李卫东 |
地址: | 33004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间 驱避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驱避剂,特别是萜类驱避剂对蚊虫的空间驱避。
技术背景
空间驱避剂是利用具有驱避作用的化合物挥发出的气味,在人体周围形成一个保护屏障,以达到防止骚扰、吸血性医学昆虫叮咬及切断疾病传播的目的。驱避剂的使用是对杀虫剂使用的一种变革,而空间驱避剂则是现代防蚊的一种新途径,打破了传统蚊虫驱避剂的模式,它不再直接涂抹在皮肤上,由原来的在近皮肤距离形成驱避气味保护层,扩大到人体周围的一个比较远的空间来继续抑制蚊虫对宿主气味的识别能力,从而阻断其定向吸血行为的一种方式。
在驱避剂的应用研究中,关键问题是解决皮肤的吸收及在皮肤表面的蒸发。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空间驱避剂的研制,使皮肤不直接接触药品,解决了皮肤对药液吸收和蒸发的问题,避免了皮肤过敏的问题。同时,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是一种非杀生性防护剂。
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作为一种植物源萜类化合物,不仅驱避效果较好,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天然,毒性低,刺激性小、对人体和环境无害,使用安全,且具有芳香性,令人更加乐于接受。
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致倦库蚊(Culex pipens quinquefasciatus)在我国分布广泛,是乙型脑炎、淋巴丝虫病、班氏丝虫病的传播媒介,常栖息于人房内比较阴暗的地方,也可在畜舍、岩洞、草丛等处,多在夜间活动,嗜吸人血,亦兼吸禽、畜血(方美玉, 等, 虫媒传染病, 2005, 66)。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人体和其它动物均无毒害作用的蚊虫空间驱避剂,它既能有效地驱避蚊虫,又能在使用时无毒无害。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无毒害作用的蚊虫空间驱避剂,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构成:蚊虫空间驱避剂5-70%,医用乙醇10-95%,其余为纯净水,共计100%。
优先推荐的本发明由下列重量百分比的原料构成:蚊虫空间驱避剂10-30%,医用乙醇50-90%,其余为纯净水,共计100%。
所述的蚊虫空间驱避剂为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
作为最佳优化方式上述的空间驱避剂,按重量比的所述的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20份、医用乙醇70份和纯净水30份。
制备方法:先将70份的医用乙醇加入到30份纯净水中,溶解后,称量20份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加入到乙醇与水的溶剂中,混合,搅匀,溶解成品,装入干净的玻璃瓶,密封。
构成本空间驱避剂的主要成分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为无毒无害,本发明绿色、无公害,对常见蚊虫高效驱避,使用方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空间驱避剂,可减少人畜误食中毒和累计中毒,确保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另外,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是香料成分,故使用后室内气味芳香优雅,有清脑和预防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空间驱避剂的用法与用量
用法:将空间驱避剂倾倒于干净的滤纸或棉布上,滤纸或棉布放置于培养皿或玻璃器皿中,将器皿放置在距离人体1m范围内即可。
用量:每次1-2mL,可驱避保护8小时以上。
储存:阴凉干燥处存放,有效期二年。
作用与用途
本品对室内常见蚊虫具有强烈的驱避作用,使用该空间驱避剂,可免遭蚊虫的叮咬,又可使室内气味芳香优雅。
本品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及效果:
1.驱避蚊虫效果好,将本发明放置在需要驱避蚊虫的地方,通过医用酒精和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的慢慢挥发和夹带,在人体周围形成气体圈,蚊虫嗅碰后,会避而远之。
2.由于是采用纯天然物质制成,故对人畜均无任何危害作用,接触到人体皮肤或食品上也不会发生不良反应和刺激作用,即便食用了对人体也无危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实施例的形式详细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效果,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制剂实施例1
一种萜类空间驱避剂,其成分配方如下表:
表1 一种萜类空间驱避剂成分配方表
先将50-90 g医用乙醇加入到20-50 g纯净水中,溶解后,称量10-30 g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加入到乙醇与水的溶剂中,混合,搅匀,溶解成品。
制剂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农业大学,未经江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82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碟式聚光的太阳能二次聚光分频装置
- 下一篇:金紫豆日光温室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