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气脱硫液处理设备及处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71901.3 | 申请日: | 2011-06-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6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华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 |
| 代理公司: | 长春众益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22211 | 代理人: | 赵正 |
| 地址: | 13006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煤气 脱硫 处理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废液的处理设备,和利用这种设备对废液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煤制气中含有1-10g/m3硫化氢(H2S)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对输送管道、设备的腐蚀,因此需用碱液洗涤煤气去除硫化氢,脱除硫化氢的碱液简称为“脱硫液”,在脱除硫化氢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副反应发生,生成一定量的硫代硫酸盐、硫氰酸盐、硫酸盐,这些盐类在脱硫系统中积存到总量大于250g/l后会使脱硫效率明显下降,因此需将一部分脱硫液排出提取“副盐”,控制脱硫液中含盐量不超标。以往采用减压蒸发浓缩、真空过滤、结晶、离心分离等一系列单元操作来实现副盐提取,工艺路线长、设备多、投资大、操作繁琐、生成费用高、能耗高,由于存在诸多不利因素,近十几年脱硫系统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就不在采用上述工艺,而是将一部分脱硫液直接喷洒在煤堆上,但后来经过几年的运行,人们发现碱液对输送机腐蚀严重,而且对原料煤质量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成本的煤气脱硫液处理设备。
本发明同时公开了利用这种设备对煤气脱硫液进行处理的方法。
本发明的设备主要包括蒸发器、干燥塔、分离器和引风机,蒸发器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干燥塔的入口,干燥塔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分离器的入口,引风机的引风管连接分离器的出口,其中蒸发器是单效蒸发器或多效蒸发器,干燥塔是压力喷雾干燥塔或离心喷雾干燥塔,分离器是旋风分离器,释放气采用循环水洗涤。
从脱硫再生塔抽取一部分脱硫液加入原料槽,经原料泵加压送入单效蒸发器,由蒸汽加热减压蒸发浓缩到盐浓度30%左右进入中间槽,经高压泵加压进入干燥塔雾化器,浓缩液雾化后进入干燥塔,在干燥塔中与热风炉来的热空气并流接触换热,使脱硫液雾滴瞬间气化,形成固体盐粒,大部分盐粒靠重力沉降于干燥塔底部,经排料阀排出,经螺旋输送机送至储料仓;一部分细小颗粒随排风进入旋风分离器进一步分离,经排料阀排出,经螺旋输送机送至储料仓;经排风机送至洗涤塔经循环水洗涤后排空。
本发明对煤气脱硫液进行处理的方法是:
1、将含盐浓度为15-40%煤气脱硫液连续注入蒸发器内,流速为1-3m/s,蒸发器的尺寸为∮1.0-3.0m;H 1.2-4.0m,蒸发后脱硫液密度1.3-1.5g/ml;
2、蒸发后煤气脱硫液进入干燥塔进行干燥,干燥塔操作温度为150-500℃,干燥后的副盐通过干燥塔的出料口排出,蒸汽与一部分细小的副盐颗粒进入分离器;
3、分离器对其进行分离,排放气固体颗粒含量小于20mg/m3,水蒸汽通过引风机加压后经循环水洗涤排入空气中,分离干燥后的副盐通过分离器的出料口排出。
本发明经济、环保,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为煤气脱硫废液处理提供了一种工艺最为合理、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的处理方法和设备。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装置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
本发明的设备包括蒸发器1、干燥塔2、分离器3和引风机4,蒸发器1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干燥塔2的入口,干燥塔2的出口通过管道连接分离器3的入口,引风机4的引风管连接分离器3的出口,其中蒸发器1是单效蒸发器或多效蒸发器,干燥塔2是压力喷雾干燥塔,分离器3是旋风分离器,释放气采用循环水洗涤。将含盐浓度为40%煤气脱硫液连续注入蒸发器1内,流速为1m/s,蒸发器的尺寸为∮3.0m;H 1.2m,蒸发后脱硫液密度1.5g/ml,蒸发后煤气脱硫液进入干燥塔2进行干燥,干燥塔2操作温度为500℃,干燥后的副盐通过干燥塔2的出料口排出,蒸汽与一部分细小的副盐颗粒进入分离器3,分离器3对其进行分离,排放气固体颗粒含量小于20mg/m3,水蒸汽通过引风机加压后经循环水洗涤排入空气中,分离干燥后的副盐通过分离器的出料口排出,产品含水量小于1.0%。
实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华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吉林华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19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纤复合电力电缆
- 下一篇:编织式外层碳纤维电缆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