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网络控制器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110171608.7 | 申请日: | 201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3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董路明;赵泽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0 | 分类号: | H04W24/00;H04W28/10;H04W28/20;H04W76/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张颖玲;孟桂超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网络 控制器 获取 基站 传输 带宽 门限 方法 系统 | ||
1.一种无线网络控制器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基站与RNC建立连接后,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RNC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呼叫接纳控制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RNC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基站周期性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和/或,
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的时机为:
基站上电启动后,与IUB接口传输网络中的用户边界CE设备对接,并已成功建立传输承载链路;或者,
基站自身固有的承载链路的有效带宽发生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站检测到自身的物理端口的传输资源特性发生变化后,且在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基站计算并更新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计算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对于异步传输模式反向复用IMA组或多链路点对点协议MLPPP链路组,根据激活的E1或T1链路数、及每条链路的有效时隙数,得出物理端口总的有效时隙数;将总的有效时隙数与每时隙的带宽之积,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对于以太网链路,将物理端口协商后的速率,作为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为:
基站将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携带在基站应用部分NBAP信令的可选信元或NBAP新增扩展消息中,上报给RNC。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为:
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大于等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确定不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如果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小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则将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更新为所述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8.一种RNC获取基站传输带宽门限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基站及RNC;其中,
基站,用于与RNC建立连接后,向RNC上报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RNC,用于接收基站上报的自身当前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
所述RNC,还用于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呼叫接纳控制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并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RNC,还用于将上报的物理端口的带宽门限与自身当前保存的带宽门限进行比较,依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更新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RNC,还用于根据自身当前保存的IUB接口下行的CAC及流量控制的带宽门限,实施CAC和流量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160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