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沼泽湿地臌囊苔草属种子萌发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9809.0 | 申请日: | 201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74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武海涛;马红媛;姜明;吕宪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金永焕 |
地址: | 15008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沼泽 湿地 臌囊苔草属 种子 萌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种子萌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臌囊苔草是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苔草属多年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东部的沼泽湿地区。臌囊苔草主要生境为丘陵区的狭沟谷沼泽,河漫滩,平原区洼地,宽河谷两侧沼泽,为山区林区湿地和平原区草丛沼泽中的建群种。臌囊苔草是重要的牧草和造纸原料。同时,臌囊苔草为密丛型苔草,容易形成草丘;加上其返青早,色泽好,群落外貌季相变化明显,层次分明,观赏价值高,臌囊苔草已成为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植物物种之一。
由于臌囊苔草常形成草丘,形体较大,且根系间纵横交错,因此移栽费时、费力,且工序较为复杂。利用种子萌发进行臌囊苔草繁育是良好的选择。但臌囊苔草种子休眠特性强,萌发率低。现有技术在打破苔草属植物休眠进行提高种子萌发率方面,已有湿润层积处理、浸泡处理、干燥室温处理、种皮和激素处理的方法,但未解决臌囊苔草属种子萌发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的本发明的萌发方法未解决臌囊苔草属种子萌发率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促进臌囊苔草属种子萌发的方法。
一种促进臌囊苔草属种子萌发的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一、种子的收集和选取:在每年的7月10日到8月10日,收集的淡绿褐色或锈黄色臌囊苔草属种子,采用清水浮选法选取长为2~3mm、膨大双凸状的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干燥后在相对湿度为30%~50%的常温条件下存放3~5个月;二、种子处理:将步骤一存放3~5个月后的臌囊苔草属种子取出,并用无菌水冲洗3~5次,再放入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进行浸泡消毒,浸泡消毒8~10分钟,将浸泡消毒后的臌囊苔草属种子用无菌水清洗4~6次,然后去除表皮,并将去除表皮后的臌囊苔草属种子用无菌水清洗2~4次;三、发芽:将步骤二处理后的臌囊苔草属种子放入蒸馏水的发芽床中,然后用透气保湿的封口膜将发芽床完全包裹,且保证在发芽过程中蒸馏水将种子完全淹没;并以24小时作为一个周期循环培养30~50天,每一周期先在温度14~18℃的黑暗条件中培养10~14小时,然后在温度26~30℃的光照条件中培养10~14小时;步骤三中所述的发芽床为土壤、沙子或滤纸发芽床。
本发明优点:一、本发明通过控制采种时间和种子颜色及形态保证了臌囊苔草属种子的成熟程度;二、采用清水浮选法选种保证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质量和活力;三、采用氯化汞对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进行消毒,防止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酶变;四、去除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表皮,保证了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透水性和透气性,排除种子萌发的部分机械物理障碍;五、本发明采用变温淹水培养技术快速提高了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萌发速率和发芽率。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单易行,且将臌囊苔草种子发芽率提高至80%~90%。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实施方式七至具体实施方式十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图中的是具体实施方式七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中的是具体实施方式八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中的是具体实施方式九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中的是具体实施方式十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七和具体实施方式十一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图中的是具体实施方式十一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中的是具体实施方式七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七和具体实施方式十二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图中的是具体实施方式十二的七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图中的是具体实施方式七的培养臌囊苔草属成熟种子的发芽率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促进臌囊苔草属种子萌发的方法是按以下步骤完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980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