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笔记本电脑外壳喷涂的UV面漆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9686.0 | 申请日: | 201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05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松;邢大伟;李成东;张琳昀;魏寒桥;金青;黄颖;张之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D175/14 | 分类号: | C09D175/14;C09D7/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地址: | 210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笔记本电脑 外壳 喷涂 uv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工涂料,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笔记本电脑塑料外壳喷涂的紫外光固化(UV)面漆,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上述涂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产笔记本电脑外壳的UV涂料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记本电脑面漆存在附着力差、耐化学性差等缺点,很难达到品牌笔记本电脑厂家的硬性指标。性能优异的各种水性紫外光固化树脂的开发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多以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体系为主,性能欠佳。本发明紫外光固化水性聚氨酯漆与传统的水性漆相比,交联程度显著提高,硬度、光泽、鲜艳性、耐化学品、耐水性、耐干热性和耐污性等性能均有效提高,因此,具有很好的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漆膜的附着力好,耐化学性好,硬度大,光泽高的笔记本电脑外壳UV面漆。该面漆可以很好地附着在笔记本塑料外壳表面或单组份有色底漆上,起到美观与保护底材与底漆的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笔记本电脑外壳喷涂的UV面漆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用于笔记本电脑外壳喷涂的UV面漆,其特征在于该面漆包含以下组分,各组分在面漆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上述组分质量百分含量之和为100%。
上述笔记本电脑外壳喷涂的UV面漆,优选包含以下组分,各组分在面漆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上述组分质量百分含量之和为100%。
本发明所述的稀释剂由苯类、酮类、醇类和酯类溶剂混合而成,苯类溶剂,酮类溶剂,醇类溶剂,酯类溶剂在稀释剂中的重量的比例为:5~30∶5~15∶5~15∶1~8。苯类优选为烷基苯,酮类优选为C3~6的酮类,醇类优选为C3~6的脂肪醇,酯类优选为C4~10的酯类。
所述的烷基苯优选为甲苯和二甲苯,C3~6的酮类优选为丙酮和丁酮,C3~6的脂肪醇优选为异丙醇和异丁醇,C4~10的酯类优选为醋酸乙酯和醋酸丁酯。
所述的流平剂优选为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用以改善油漆层的流平性,防止缩孔的产生,使漆膜表面平整,同时也增加了漆面的光泽度。光引发剂优选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该光引发剂可以很好地融合于该涂料体系,达到快速固化的目的。
三官能团丙烯酸酯优选TMPTA(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具有高反应性和高交联密度,光泽高、硬度大,耐磨性佳。二官能团丙烯酸酯可以选择HDDA(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具有稀释力强,耐候性佳,对塑料底材有良好的附着力。
上述笔记本电脑外壳喷涂的UV面漆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将二官能团丙烯酸酯、三官能团丙烯酸酯与二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四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在常温常压下,搅拌混合均匀;再加入流平剂和光引发剂,充分搅拌20~40分钟;最后加入稀释剂。得到的面漆在温度25℃时,用NK-2岩田粘度杯(岩田2#杯)测量粘度,时间范围为11.2s~11.8s。
本发明笔记本电脑塑料外壳UV面漆各组分中复配的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是决定涂料性能的主要成分,对漆膜的硬度、光泽、附着力等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复配的聚氨酯丙烯酸树脂主要包括二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四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其中二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中“聚氨酯结构”的含量大,可增强耐磨性,同时减少涂膜在“高低温测试”时出现爆裂,有很强的耐候性和耐水性以及良好的从涂性和流平性。四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具有附着力佳、流平好、高交联度、高抗化学性等特性。六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可形成高硬度、高耐磨的涂膜,有良好的耐水性和流平性,涂层固化速度快。这三种聚氨酯丙烯酸树脂的按照一定比例复配能很好地提高面漆的各项物理性能,同时也有效降低了面漆的综合成本。
本发明面漆适合用于笔记本电脑塑料外壳表面涂层,涂覆方法为:将面漆涂覆素材上,将素材置于40~80℃下加热10~15分钟,紫外光照射20~25秒,在素材上形成10~20微米厚的面漆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96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