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惰性气体非线性折射率系数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29428.2 | 申请日: | 201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6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丁;冷雨欣;徐至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41 | 分类号: | G01N21/41;G01N21/25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泽纯 |
地址: | 2018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惰性气体 非线性 折射率 系数 测量 装置 测量方法 | ||
1.一种测量惰性气体非线性折射率系数的测量装置,特征在于其构成是:在飞秒激光脉冲行进的方向上依次是耦合透镜(1)、内置空心光纤的惰性气体管(2)和散射屏(3),在散射屏(3)的散射光方向设置光谱仪(4),所述的惰性气体管(2)的一端与待测的惰性气体瓶(6)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真空泵(5)和气压计(7)相连接,所述的耦合透镜(1)将具有一定中心频率ω0的飞秒激光脉冲耦合进入惰性气体管(2)中的空心光纤中。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惰性气体非线性折射率系数的测量装置进行惰性气体非线性折射率系数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测量步骤如下:
①开启真空泵(5)和惰性气体管(2)连通的阀门,使用真空泵(5)将惰性气体管(2)中的气体抽干净,气压由气压计(7)检测,直到示数显示0值,断开真空泵(5)和惰性气体管(2)之间的阀门,关闭真空泵(5);
②将中心频率为ω0的入射飞秒激光脉冲通过耦合透镜(1)耦合到惰性气体管(2)中的空心光纤中,由光谱仪(4)测量经过散射屏(3)散射的出射脉冲光的光谱,并记录此数据;
③打开惰性气体瓶(6)与惰性气体管(2)之间的阀门,充入一定气压的氩气,气压值由气压计(7)检测,当气压达到一个初始值,关闭惰性气体瓶(6)与惰性气体管(2)之间的阀门;
④将中心频率为ω0入射飞秒激光脉冲通过耦合透镜(1)耦合到惰性气体管(2)中的空心光纤中,由光谱仪(4)测量经过散射屏(3)散射的出射脉冲光的光谱,并记录此数据;
⑤重复步骤③,使惰性气体管(2)的气压增加一定气压值,关闭惰性气体瓶(6)与惰性气体管(2)之间的阀门;
⑥重复步骤④,获得新的光谱数据;
⑦重复步骤⑤和⑥,直至完成光谱测量,获得不同气压下的光谱展宽数据S(ω),即光谱强度随角频率ω的分布;
⑧用公式计算每个气压下光谱展宽数据S(ω)的光谱宽度Δωrms,其中角括号的定义为:
由此进而计算得到光谱展宽因子随气压的变化,其中Δωi是入射光谱宽度,经过线性拟合,得到光谱展宽因子随气压的变化的斜率值SAr(ω0)=0.01783;
⑨改变惰性气体瓶(6),换成另一种待测的惰性气体,重复步骤①~⑧,得到在中心频率同为ω0的入射脉冲下,不同惰性气体的光谱展宽因子随气压的变化的斜率值SKr(ω0)=0.0279;
⑩根据公式和事先知道的氩气数据κAr(ω0)=9.8×10-24m2/W atm,以及步骤⑧得到的氩气的斜率值SAr=0.01783和步骤⑨得到的待测气体的斜率值SKr=0.0279,可以计算得到待测气体数据κKr(ω0)=1.53×10-23m2/W atm,其中数据κ=n2/p,将此数据与一定气压值相乘,就得到了相应气压下的非线性折射率系数n2;
在步骤⑨中,如果不改变惰性气体种类,而将入射脉冲的中心频率改变为ω1,那么重复步骤①~⑧,得到在中心频率为ω1的入射脉冲下,相同惰性气体(氩气)的光谱展宽因子随气压的变化的斜率值SAr(ω1),将步骤⑩中的计算公式改为其中P1和P0分别为为入射脉冲的中心频率改变为ω1、ω0的峰值功率,计算得到κAr(ω1),将此数据与一定气压值相乘,就得到了相应气压下的非线性折射率系数n2;
在步骤⑨中,如果不仅改变了惰性气体种类,也改变了入射脉冲的中心频率,同时也改变了空心光纤的种类,例如不同的空心光纤长度和内径,那么重复步骤①~⑧,得到在新的中心频率的入射脉冲下,不同惰性气体的光谱展宽因子随气压的变化的斜率值S(ω),将步骤⑩中的计算公式改为其中脚标Ar和0对应的量是步骤①~⑧中测量计算得到的氩气的量,脚标1对应新的测量量,Leff是空新光纤的有效长度,近似等于光纤的实际长度,Aeff是光纤的有效模面积,等于光纤空心面积的0.48倍,P为入射脉冲的峰值功率。按照步骤⑩的计算方法代入相应值计算后可以得到不同惰性气体在ω1处的κ1(ω1),将此数据与一定气压值相乘,就得到了相应气压下的非线性折射率系数n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2942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