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结构的备胎支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95074.4 | 申请日: | 201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0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胡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漳州市昌龙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43/04 | 分类号: | B62D4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继明 |
地址: | 363107***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备胎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备胎支架,尤其是涉及一种新结构的备胎支架。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使过程中难免会有车胎损坏的时候,为了避免车胎损坏所带来的不便,通常会在车上放置备用胎。备用胎通过备胎支架固定在车上。传统所使用的一种备胎支架如图1和图2所示,该备胎支架22与车架大梁21连接,此支架在生产中及本身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其原材料下料尺寸为330mm*760mm*5mm,产品制作过程中需要切割两长型孔和一个方孔,产生的废料多,对材料的利用率低;
其二:此支架是先下料再钻安装孔和割减重孔,然后进行六次折弯成型,成型后安装孔精度不宜保证;
其三:产品成型后其自身重量较重,如果安装在小型中巴车上,会降低其动力性和并增加消耗;
其四:车辆在售后返修时,备胎支架因尺寸过大无法从车架里取出(拆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但强度高、生产工艺简单、对原材料利用率高、拆装方便的新结构的备胎支架。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结构的备胎支架,与车架大梁连接,其特征在于,该备胎支架包括一对角铁横梁、升降器安装面板、备胎安装面板,所述的一对角铁横梁平行设置在车架大梁之间,角铁横梁的两端与车架大梁通过螺母连接,所述的角铁横梁的内直角面上设有升降器安装面板,所述的备胎安装面板设置在一对角铁横梁之间。
所述的一对角铁横梁平行设置在车架大梁之间,一个角铁横梁的内角面朝左,另一个角铁横梁的内角面朝右。
所述的升降器安装面板与角铁横梁连接,升降器安装面板的安装面朝外。
所述的升降器安装面板设置在角铁横梁中部。
所述的升降器安装面板呈几字形。
所述的备胎安装面板设有两个,两个备胎安装面板平行设置在一对角铁横梁之间。
所述的备胎安装面板设置在角铁横梁的中部。
所述的备胎支架还包括凸块,所述的凸板与一个角铁横梁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生产工艺简单:角铁上的两个安装孔定位更精确,其他安装孔可用简易工装定位,生产效率提高。
2、原材料使用少且利用率高,整个支架下料尺寸不到原来备胎架的三分之一,重量较以前的支架减少约2.1Kg,根本上减少了成本也帮助整车减轻了重量。
3、此备胎架容易拆装,假使整车在恶劣环境下需到维修站检修时,在备胎阻挡的范围内,可以把备胎架拆掉,以前的备胎架是生产过程中方便装配,但车架成型后不能拆卸。
4、此支架结构简单,但强度不减,可以承受瞬间向下冲力250Kg以上,足够承受备胎重量和恶劣路况所造成的向下冲击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备胎支架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备胎支架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3、图4所示,一种新结构的备胎支架,与车架大梁4连接,该备胎支架包括一对角铁横梁1、升降器安装面板2、备胎安装面板3。一对角铁横梁1平行设置在车架大梁4之间,一个角铁横梁的内角面朝左,另一个角铁横梁的内角面朝右,角铁横梁的两端与车架大梁4通过螺母连接。每个角铁横梁1的内直角面上设有升降器安装面板2,升降器安装面板2呈几字形。升降器安装面板2的安装面朝外,升降器安装面板2设置在角铁横梁中部。备胎安装面板3设有两个,两个备胎安装面板3平行设置在一对角铁横梁1之间,备胎安装面板3设置在角铁横梁1的中部。备胎支架还包括凸块5,凸板5与一个角铁横梁连接。本发明的重力支撑(与车架大梁连接的横梁)使用角铁横梁,这样强度可以达到要求;其次要保证和原备胎支架安装升降器的高度不变,焊接升降器安装面板在角铁横梁的竖直面上;还有保证备胎悬挂高度和轮胎安装牢固,在备胎支架下平面增加两块备胎安装面板用来增大与轮毂的接触面,使备胎在行驶过程中更稳固,还沿用原备胎支架的固定螺栓,整体可以使备胎更牢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漳州市昌龙汽车附件有限公司,未经漳州市昌龙汽车附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50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置式温度电流过载保护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继电器外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