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94582.0 | 申请日: | 200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3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内海信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1/14 | 分类号: | H02K1/14;H02K5/16;H02K1/27;H02K3/4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日本长野***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 ||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7/000798,国际申请日为2007年7月26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0780029185.7,名称为“电动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的结构,尤其涉及对驱动线圈供电用的构造、针对转轴的轴承构造、驱动线圈的构造和该驱动线圈的供电构造、以及定子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电动机中,作为用于将驱动线圈的绕组末端与外部连接的结构,曾提出了一种在压入树脂绕线管或与树脂绕线管一体成形的端子上缠绕绕组末端而将该端子与外部连接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电动机的轴承机构,已知有一种分别包括在径向上支撑转轴的径向轴承以及在推力方向上支撑转轴的推力轴承的结构,例如曾提出了一种通过相对于转轴构成滚珠轴承而在径向和推力方向上支撑转轴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作为定子所使用的驱动线圈的结构,曾提出了一种如下的结构:使用将由圆线形成的线圈线以环状卷绕多层的空心线圈(bobbinless coil),在这种空心线圈中,卷绕终止端从空心线圈的外周部引出,卷绕初始端从空心线圈的内周部引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另外,步进电动机一般具有:包括永磁体的转子、以及配置在该转子的外周侧的定子。另外,在定子中,A相定子组和B相定子组分别包括内定子铁心和外定子铁心,从内定子铁心的第一端板部突出的第一极齿和从外定子铁心的第二端板部突出的第二极齿在周向上交替排列。此处,第一极齿和第二极齿通常形成为相同尺寸,但有时也将第一极齿形成为比第二极齿短,例如,作为定子的构造,曾提出了一种使外定子铁心的根部部分不与转子的永磁体相对、并将从外定子铁心的端板部突出的第二极齿形成为比从内定子铁心的端板部突出的第一极齿长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339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7-1077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实开平6-6026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5-269863号公报
然而,在以往那样的将驱动线圈的绕组末端与外部连接的结构中,若将一体形成有端子的树脂绕线管作为与外部连接用的部件配置在电动机上,则电动机会增加与绕线管的厚度相应的厚度,因此,很难实现电动机的薄型化。
另外,在将以往那样的分别配置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的轴承机构作为轴承机构的电动机中,径向轴承和推力轴承分别配置在轴线方向上,因此,很难实现电动机的薄型化和小型化。另外,若使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那种滚珠轴承,则由于轴承本身较大,因此很难实现电动机的薄型化和小型化,并且,构造复杂,价格高。
另外,在以往的驱动线圈的结构中,卷绕初始端与空心线圈的端面重叠,因此,驱动线圈会增加与卷绕初始端的线直径相应的厚度,会妨碍电动机的薄型化。另外,若卷绕初始端与空心线圈的端面重叠,则在将驱动线圈安装到电动机上时,容易因驱动线圈或卷绕初始端受到过大的力而产生断线,需要追加应对断线用的部件,其结果是,电动机的构造复杂化,且很难实现电动机的薄型化。
另外,由于将卷绕初始端和卷绕终止端与固接在壁厚的树脂绕线管上的端子连接,因此很难实现电动机的薄型化。
另外,像以往的定子的构造那样将在一方的定子铁心上形成的第一极齿形成为比在另一方的定子铁心上形成的第二极齿短的结构,也可在第一极齿与另一方的定子铁心的第二端板部靠近时作为抑制第一极齿与另一方的定子铁心的第二端板部之间的漏磁通的对策使用,但要抑制漏磁通,就要大幅度缩短第一极齿,其结果是,无法形成足够的磁场,转矩会下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改善针对驱动线圈的供电部的构造来实现薄型化的电动机。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改进轴承构造来实现薄型化的电动机。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改进驱动线圈的结构和针对该驱动线圈的供电构造来实现薄型化的电动机。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优化极齿的形状来获得较大转矩的电动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45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泵旁通阀的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
- 下一篇:凹凸棒陶瓷可塑坯料的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