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合金铸造过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65522.6 | 申请日: | 201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3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李贵刚;高书成;李永超;程继刚;李来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鑫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00 | 分类号: | B22D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 51106 | 代理人: | 杨春 |
地址: | 6100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铸造 过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铸造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铸造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铸造铝合金的生产过程中,铝熔体中可能存在固态非金属夹杂物,一般有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氢化物等,这些杂质除了原材料带进的和由于洗炉不彻底、混料、电热材料掉入等人为的原因以外,也主要由于铝熔体和炉衬、工具、各种精炼剂、添加剂接触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物理化学反应而生成并进入熔体,炉衬的耐火材料通常由各种氧化物如:AL2O3、Fe2O3、Cr2O3、SiO2等混合物组成,当熔体与炉衬接触时,如果这些氧化物的生成热低于氧化铝的生成热,则炉衬将被分解,并析出活性比铝低的金属杂质。
铝熔体从保温炉内倾倒出经过除气及过滤装置,一般情况熔体通过由中性或活性材料制作的过滤器,使熔体中的夹杂物经过过滤机械的阻隔或与其材料的化学作用而达到排除分离的目的,有网状过滤、泡沫陶瓷过滤、微孔陶瓷管过滤等,无论是那种过滤方式,从过滤装置到铸造机,目前国内的落差在50mm左右,铝液流动速度慢,容易积渣,通常造成过滤装置内过滤板堵塞,每1-2炉需更换过滤板,然而过滤装置内温度高,更换过滤板时需打开过滤装置的盖,一方面热量散失严重,另一方面更换作业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不需要频繁的更换过滤板,既提高了铝液的过滤纯度,又提高了过滤板的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成本的铝合金铸造过滤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铝合金铸造过滤装置,包括保温炉、除气装置、过滤装置和铸造机,其中保温炉的出口通过中间溜槽A与除气装置的入口相连,除气装置的出口通过中间溜槽B与过滤装置的入口相连,过滤装置的出口通过移动溜槽连接铸造机,中间溜槽B的水平高度大于移动溜槽,且中间溜槽B与移动溜槽的高度差为180mm~220mm。
作为优选:所述中间溜槽B与移动溜槽的高度差为20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抬高了中间溜槽B和移动溜槽的高度差,当铝液经配料、搅拌、取样合格后倒入保温炉后,从保温炉经中间溜槽A进入除气装置进行除气,再经中间溜槽B进入过滤装置,由于中间溜槽B与移动溜槽的高度差为180mm~220mm,则此时,过滤装置内铝液相对体积、高度增大,使铝液内金属或非金属夹渣上浮或下沉有足够的时间,而且还增加了铝液压力,加快了铝液流动速度,有效的保证铸造正常的液位高度,由于铝液流动速度块,不容易积渣,不易造成过滤装置内过滤板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保温炉;2、中间溜槽A;3、除气装置;4、中间溜槽B;5、过滤装置;6、移动溜槽;7、铸造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一种铝合金铸造过滤装置,包括保温炉1、除气装置3、过滤装置5和铸造机7,其中保温炉1的出口通过中间溜槽A2与除气装置3的入口相连,除气装置3的出口通过中间溜槽B4与过滤装置5的入口相连,过滤装置5的出口通过移动溜槽6连接铸造机7,中间溜槽B4的水平高度大于移动溜槽6,且中间溜槽B4与移动溜槽6的高度差为180mm~220mm,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溜槽B4与移动溜槽6的高度差为200mm。
当铝液经配料、搅拌、取样合格后倒入保温炉1后,从保温炉1经中间溜槽A2进入除气装置3进行除气,再经中间溜槽B4进入过滤装置5,由于中间溜槽B4与移动溜槽6的高度差为180mm~220mm,则此时,过滤装置5内铝液相对体积、高度增大,使铝液内金属或非金属夹渣上浮或下沉有足够的时间,而且还增加了铝液压力,加快了铝液流动速度,从而,不仅能有效的保证铸造正常的液位高度,还不容易积渣,不易造成过滤装置5内过滤板堵塞。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改进前,按照每月生产150炉,原每4炉左右更换一次,每次2块。现可以6炉更换,一年可少更换过滤板300块,节省大量金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鑫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鑫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55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微纳集成结构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吡啶酮络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