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声波/二氧化氯耦合的剩余污泥减量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64901.3 | 申请日: | 201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0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何向明;谢义忠;李凌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6 | 分类号: | C02F11/06;C02F1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廖平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声波 氧化 耦合 剩余 污泥 预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减量预处理方法,特别是涉及超声波/二氧化氯耦合的剩余污泥减量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水量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污水处理厂大量剩余污泥的最终处置已成为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难题。剩余污泥含水率高,含有相当量的有害物质(如病毒、病原菌、寄生虫卵和重金属等)及未稳定的有机物,脱水和稳定困难,处理费用高。寻求有效的污泥减量方法,是近年来污泥处理处置领域的重点。解决污水处理厂污泥的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对剩余污泥的适当处理后再回流至污水处理过程实现有效减量和减容。
剩余污泥的预处理技术是实现污泥减量化的关键之一。现有的剩余污泥的预处理方法一般有超声波、微波、热解、酸化、碱解、臭氧、氯气等。但这些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大都存在费用过高或效率较低的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制约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如能针对污泥的特点以及已有技术的特点与不足,采取技术组合的方式,使预处理技术之间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强化,产生协同增效的处理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处理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在剩余污泥预处理技术组合中,超声波与其它技术的组合方法已有报道,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810071406.3“一种污泥预处理组合方法”公开了超声波/臭氧联合处理的技术,但由于超声波和臭氧处理均能耗大,此联合技术并未真正解决能耗过高的问题。迄今为止尚未见有关超声波/二氧化氯耦合的剩余污泥处理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单独用超声波或二氧化氯预处理剩余污泥能耗过高或效率不高的缺点,提供一种处理效率高,能耗相对较低的超声波/二氧化氯耦合的剩余污泥减量预处理方法。
超声波破碎是通过交替的压缩和扩张产生空穴作用,利用空化泡内高温高压,空化泡破碎产生的羟基自由基作用使污泥细胞破碎,从而加速污泥的水解溶胞过程。二氧化氯是通过二氧化氯与污泥中的微生物细胞发生氧化反应,使得微生物细胞发生破裂,细胞质溶出并从污泥固相中转入水相中。同时,由于二氧化氯的强氧化作用,在溶解微生物细胞的同时,还能将污泥体内或表面吸附的一部分无机成分与污泥固相分离,从而加速污泥的溶胞过程。本发明预处理方法先通过较高声能密度较短时间的超声波处理,使污泥坚硬的细胞壁被破坏,同时胞内物质从固相进入水中,并有一部分细胞内部结构受到破坏,再通过二氧化氯的氧化,细胞内部结构被进一步破坏,二氧化氯在溶解微生物细胞的同时,还能将污泥体内或表面吸附的一部分无机成分与污泥固相分离,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
本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剩余污泥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二级生物处理系统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先经超声波处理,后进行二氧化氯处理,所述超声波处理为:将污泥液置于容器中,在超声波细胞粉碎机进行超声处理,所述超声声能密度为0.5~1.5W/mL,超声作用时间2~10min,超声波频率为20~40kHz;所述二氧化氯在上述超声处理后的污泥中加入二氧化氯,所述二氧化氯投加量为2~10mg/g干泥,处理时间20~80min,处理后的污泥部分或全部回流至二级生物处理系统中进行消化减量处理。
所述的二级生物处理系统为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
前述一种剩余污泥预处理方法,所述二氧化氯处理的反应装置为电磁或机械搅拌装置,转速为60~150r/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
1)本发明处理成本低;
2)对环境友好、安全;
3)与在同样条件下单独使用超声波或单独使用二氧化氯相比,本发明处理效率高,处理后上清液溶解性COD增幅为700~2200%,TN增幅为150~210%,TP增幅为270~820%,与单独采用超声波或二氧化氯处理提高了污泥处理效率,降低了4~20%的能耗,降低了处理成本,适用于剩余污泥的预处理,并可用于污泥生产农业肥料的前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49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