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离子体清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50682.3 | 申请日: | 2011-03-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4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车正辈;郑在皓;河京斗;李元镛;尹甫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08B7/00 | 分类号: | B08B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波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等离子体 清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清洁可再充电电池及其构成元件的等离子体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清洁方法用于弥补使用现有的清洁布和清洁流体的清洁方法的缺点。例如,等离子体清洁装置将被清洁的物体配置在位于大气压力等离子体腔两侧的正电极和负电极中间,并配置为通过用大气压力等离子体处理被清洁物体的表面而使表面改变为亲水性,从而清洁被清洁物体的表面。
当电施加到正电极和负电极时,电子从负电极发射。如果发射的电子的能量高于大气压力等离子体腔室中的内部粒子的电离能,与发射的电子碰撞的内部粒子被电离以产生等离子体。在此情形下,由于高电压施加到正电极和负电极以产生高温的等离子体,被清洁的物体会被间接地损坏。因此,被清洁的物体应当形成为特定水平以上的厚度。
在本背景部分公开的以上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发明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含并不形成已被该国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力图提供一种具有等离子体清洁可再充电电池及其构成元件的优点的等离子体清洁装置。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清洁装置,该等离子体清洁装置包括:腔室,形成大气压力空间;等离子体头,形成在腔室中,产生大气压力等离子体,并通过将大气压力等离子体发射到设置在腔室中的可再充电电池来清洁可再充电电池的至少一部分;间隙控制单元,安装在等离子体头处并控制可再充电电池的该部分与等离子体头之间的间隙;以及排气管(exhaust duct),形成在等离子体头的一侧,该排气管连接到腔室的外部并将清洁期间产生的气体排出。
等离子体头可以包括第一等离子体头和第二等离子体头,第一等离子体头和第二等离子体头设置为面对可再充电电池的两侧。
间隙控制单元可以包括:第一间隙控制单元,通过安装在腔室处并支撑第一等离子体头来控制第一等离子体头与可再充电电池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间隙控制单元,通过安装在腔室处并支撑第二等离子体头来控制第二等离子体头与可再充电电池之间的间隙。
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高度控制单元,该高度控制单元通过垂直向下安装在第一等离子体头与第二等离子体头之间来控制可再充电电池在第一等离子体头与第二等离子体头之间的高度。
第一等离子体头与可再充电电池的该部分之间的第一间隙以及第二等离子体头与可再充电电池的该部分之间的第二间隙可以分别在2至4mm的范围。
等离子体头可以包括:用于提供源气体的管道;正电极和负电极,彼此面对并通过与管道的侧面装配而连接到管道;引导件,通过形成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内表面而形成通道;以及陶瓷端,形成发射孔以连接位于正电极、负电极和引导件的端部处的通道。
引导件可以在通道中形成突起和凹陷的结构。
连接到可再充电电池的引线接头的厚度为0.05至0.15mm,陶瓷端与引线接头之间的间隙可以在2至4mm的范围。
可再充电电池的罐的厚度为0.3至0.4mm,陶瓷端与罐之间的间隙可以在2至4mm的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通过在腔室中包括等离子体头并在其间插设间隙控制单元以及从等离子体头在可再充电电池的部分处发射大气压力等离子体,能够用大气压力等离子体清洁可再充电电池及其构成元件。
通过控制施加到等离子体头的电、等离子体头与可再充电电池的部分之间的间隙以及发射大气压力等离子体来清洁的处理时间,产生了用大气压力等离子体清洁可再充电电池的部分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通过将可再充电电池的引线接头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等离子体头之间并控制施加到第二和第二等离子体头的电压、第一和第二等离子体头与引线接头之间的第一和第二间隙以及发射大气压力等离子体来清洁的处理时间,能够清洁具有0.05至0.15mm的厚度的引线接头。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等离子清洁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被等离子体清洁的可再充电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图1的第一和第二等离子体头以及引线接头的设置的透视图;以及
图5是图4的第一和第二等离子体头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的描述>
10:电极组件
11,12:(正电极和负电极)引线接头
20:罐 30:盖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SDI株式会社,未经三星SDI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06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从废水中去除氟化表面活性剂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提高加密级别的多指纹加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