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能性膜片贴合方法、贴合机台及膜片贴合对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6058.6 | 申请日: | 201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99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詹振奇;陈文彬;黄彦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37/12 | 分类号: | B32B37/12;B32B38/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能 膜片 贴合 方法 机台 对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能性膜片与显示面板的贴合装置,且特别是应用在涉及一种高精度立体显像膜的贴合技术。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立体影像显示器的立体显像板,使用最广泛为特殊处理的硬式玻璃,以预先设计好的对位记号与面板贴合。常见的贴合方式有使用模具压合的方式或使用滚轮的方式贴合。
采用硬式材质对硬式材质的贴合具有贴合方便的特点,此外,硬式材质上的对位记号不会因为材质而扭曲,故对位准度高。
如图1所示,现有显示面板结构具有偏光板30、彩色滤光片40、及薄膜晶体管基板60。为了呈现立体视觉效果,一般贴附于显示面板上的立体显像板10材质均为经过特殊处理的硬式玻璃。利用对位标记制作工艺于立体显像板10上制作微标记20,使立体显像板10的微标记20与显示面板的微标记20对位。
然而,为了达到降低成本、减轻重量的目的,选用硬式材质进行贴合已逐渐不符市场所需,故改以软性材质的膜片取代硬式材质,惟在使用软性材质的膜片贴附于显示面板时,会发生软性材质易翘曲,使膜片不易贴合的问题,此外,软性材质在施加拉力时不易控制微标记的间距,故无法制作微标记进行对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高透光度基板为介质,将功能性膜片固定于介质上,并利用功能性膜片上的微结构图案进行对位贴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利用双面胶层将功能性膜片以粘着的方式固定于透光基板上,防止软性材质因翘曲而影响对位与贴合精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对位系统,通过对位系统扫描判断位置的方式,可以实现软性材质如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不需制作另外的对位标记而达到对位的效果,进而节省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流程的便利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功能性膜片贴合方法包含下列步骤。贴附双面胶层于透光基板上,再贴附功能性膜片于双面胶层,在功能性膜片与显示面板对位之后,功能性膜片贴附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并与双面胶层分离。
功能性膜片贴合机台主要包含双面胶层展开单元、透光基板、功能性膜片进料单元、显示面板载台及一组对位系统。双面胶层展开单元用来固定双面胶层并维持一之张力。透光基板做为功能性膜片贴附的介质。双面胶层展开单元可将粘性降低的双面胶层回收,并送入新的双面胶层。显示面板载台上放置显示面板,再通过对位系统对显示面板与功能性膜片进行对位。
功能性膜片贴合对位方法包含下列步骤。先以第一影像检测装置判断目标像素列的位置以取得第一位置座标,再以第二影像检测装置判断目标微结构的位置以取得第二位置座标,最后根据两者座标位置的差异值调整显示面板与透光基板的位置以完成对位。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显示装置对位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贴合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
图3A为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贴合方式实施例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贴合方式实施例示意图;
图3C为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翻转贴附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D为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对位贴附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3E为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贴合完成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对位方法的实施例流程图;
图4B为本发明的对位系统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的影像检测装置取得位置座标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贴合方法的细部流程图;
图5B为本发明的功能性膜片下腔体抽真空的实施例;
图5C为本发明的提供气体经由多个穿孔压迫双面胶层的实施例;
图5D为本发明的导入气体以解除真空状态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双面胶层
102第一胶面
104第二胶面
106双面胶层展开单元
200透光基板
202上盖
204多个穿孔
300功能性膜片
302第一面
304第二面
306离形膜
308微结构图案
310目标微结构
320功能性膜片进料单元
500显示面板
502显示面
504像素列
506显示面板载台
510目标像素列
600对位系统
602第一影像检测装置
604第二影像检测装置
606第一位置座标
608第二位置座标
702上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60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碰侦测装置及侦测触碰位置的方法
- 下一篇:麦克风漏风测试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