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加热炉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1330.1 | 申请日: | 2011-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5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吕代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代新 |
主分类号: | F27B17/00 | 分类号: | F27B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11212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加热炉 | ||
一、技术领域:
主要应用于对金属及其他固体材料的加热处理,使材料达到生产要求温度或加工操作及供热等使用要求。燃料可以为煤炭、秸秆、燃气等的加热炉设备。
二、背景技术:
在生产、生活中会需要将一些材料加热后进行加工生产或使用,现有设备主要为电能或燃气加热,有设备成本高、使用不便等缺陷。需要一种创新独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燃料种类广泛且高效,造价低廉的加热炉设备。
三、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缺陷,实现可制造和便于操作,发明以下独特结构。
1、加热炉主体形状为立体可按用途需要的空间大小和形状来合适匹配设计(如图1),主体为三区室结构,上层为加热室,中间层为燃烧发热室,底层为出灰室,设有炉门。中间有格栅或挡板分开,上方设烟囱,炉体有基座稳固,可安装移动轮,燃烧发热室加装鼓风机,在烟囱管道上设有排烟风扇等设备。
注:炉体中加热室、燃烧发热室、出灰室一般为上下竖立结构,炉体结构以前后平摆或平摆和竖立结合的方式来组合可达到同样功能。格栅结构可达到过灰或透热,燃料和加热材料不掉落即可,其可以固定或可动、有或无边框。
2、外层炉壁及炉门为三层结构(如图2),内层为耐火材料打结(SiO2、CaO、MgO等),中间为钢架结构和钢板内衬,外层为薄钢板做空壳,夹空层内充入耐火保温棉或无机保温剂(草木灰或其他材料)。使结构结实坚固和具有保温功能。
3、加热室格栅和炉门板可独立或整体构成一体且有夹角(如图3),两端有轴和轴套(或挂钩等其他方式)与炉体连接使其可翻转且保证格栅功能和炉门关闭。在其翻转行程的两端在炉体上安装固定支撑结构,炉门板成为装料平台,需要加热的材料可随着开、关门装入和移出,使其稳固并便于操作。
4、燃烧室炉门为折页式扇形开闭(如图4),两端有轴和轴套可与炉体连接(或挂钩等其它方式),能使其炉门关闭严密即可,炉门可上连下开和下连上开或其他方式连接和开关,进料口有挡板和其支架(如图5),使炉门在关闭时借助挡板把燃料带入炉内,方便装填燃料。在燃烧室格栅的下部装送风管道。
注:各炉门、格栅、挡板边缘加围板等装置,以帮助达到使用效果。在不改变主体结构功能情况下,可增加、分拆各部分结构和移动其方向、高低等位置。
5、出灰室内有出灰槽,其为炉门和灰槽连接构成(如图6),炉门可单开,和可用插销(或其他形式)固定炉门和灰槽,组成可抽出的抽屉式出灰槽。
6、结构材料为:底座及主体钢结构为槽钢焊接框架(或其他材料),其他衬配结构为钢板、角钢、钢筋、钢轴及轴承等焊接或组装(或达到要求的其他材料)。
7、开关门及翻转的相关运行动力设备有:电机、液压系统设备、电线和控制开关、减速机和链条、传送带等(或其他功能相同的设备)。
8、电路、辅助设备及控制系统搭配,以公开知识匹配获得和安装。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的外型结构,图中1为加热室,2为燃烧发热室,3为出灰室,4是烟囱。
图2为炉壁3层结构,图中1为内层,2为中间,3为外层。
图3是格栅,
图4为炉门。
图5为新型的剖面图,图中1为加热室炉门和格栅,2为燃烧发热是的炉门的挡板,3为出灰室的装灰槽。
图6为出灰室的抽屉式灰槽,图中1为炉门,2为装灰槽。
五、具体实施方式:
依照以上结构原理制造加热炉设备,按以下方法操作使用。
1、开启燃烧室炉门加入燃料并点燃发热,后关闭炉门,继续或适时添加燃料。
2、启动风机和排风扇等辅助设备,起到帮助燃料燃烧和排出烟雾等功能。
3、开启加热室翻转炉门,将需加热材料放入装料门板上,关闭翻转门,需加热材料随着翻转门关闭进入加热室,材料达到加热温度后,开启翻转门,加热材料随着移出加热室,通过吊车或其他方式装填和搬运加热材料等到要求位置。
4、使用燃料产生的灰烬,适时通过出灰槽的开门或整体拉出后进行处理。
5、本加热炉也可使用油料或燃气燃烧等为热量来源,各结构可独立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代新,未经吕代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13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