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玻璃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36794.3 | 申请日: | 201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3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易德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银通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27/06 | 分类号: | C03C2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玻璃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玻璃加工制造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真空玻璃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4,其中建筑的门窗能耗占建筑能耗的50%,而随着现代建筑门窗的普通玻璃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门窗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65-70%,因此,现代建筑需要选择节能玻璃,目前,节能玻璃应用较多是中空玻璃和真空玻璃。真空玻璃是将两片平板玻璃四周密闭起来,将其间隙抽成真空并密封排气孔,两片玻璃之间的间隙为0.1-0.2mm,真空玻璃的两片一般至少有一片是低辐射玻璃,这样就将通过真空玻璃的传导、对流和辐射方式散失的热降到最低,真空玻璃相对普通玻璃和中空玻璃具有由于热阻高,防结露结霜性能更好;隔声性能好等优点。并具有很好节能效果。
目前市场上真空玻璃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即在两片平板玻璃01、02之间放置满足力学要求的按照一定几何规则排列的微型支撑物03,籍以形成真空的间隔层。周边用低熔点玻璃钎焊料密封,在其中的平板玻璃01上设有抽气孔,在抽气孔内设有抽气管04,通过抽气管04进行真空抽气,并且封口后形成真空隔热层。用低熔点玻璃钎焊料密封周边的工序是一个加热的过程并封边。其生产工艺复杂,加工难度较大,产能较低;且真空玻璃的真空度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针对目前真空玻璃生产方法的缺点,提供一种加工难度低,且能够保证真空度真空玻璃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真空玻璃的制造方法,首先对玻璃前期处理,前期处理包括开介、磨边、钻割抽气孔、清洗工艺,制作真空玻璃上片玻璃和下片玻璃,将在下片玻璃和下片玻璃的边侧部上胶,并在80-120℃低温下进行烘干,放置下片玻璃,并在下片玻璃上面摆放支撑物,将上片玻璃与下片玻璃的边侧对齐,并在抽气孔处放置抽气玻璃管,进行加热封合,其加热温度为400-450℃,并预留一个抽气玻璃管孔,将封接完毕的玻璃放入真空炉内进行第二次加热除气,真空炉加热温度200-300℃,进行抽真空,使真空炉的真空度小于1*10-3Pa,在真空炉内通过发热丝加热熔封抽气玻璃管。
所述的真空炉的二次加热温度为260℃。
所述的加热封接温度为420℃。
所述的真空玻璃加热封接在加热炉中完成;封抽气玻璃管在真空炉内完成。
所述的上胶工艺中,上胶宽度应保持10-15mm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发明的工艺方法,先将真空炉进行抽真空,达到真空玻璃需要达到的真空度,再通过发热丝加热熔封抽气玻璃管,使得真空玻璃的真空度不会因为烧熔过程中进气破坏真空玻璃的真空度,且这种烧熔操作方便,能够大大提高生产率,提高真空玻璃的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真空玻璃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上玻璃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封抽气玻璃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真空玻璃如图2所示,真空玻璃原板包括两块相向放置的玻璃,两块玻璃之间有一间隔,该间隔中放置有多个支撑物2,支撑物2上下间距为30mm,用于维持两块玻璃之间的间隔,真空玻璃原板可以采用常用的玻璃,例如,浮法玻璃、加丝玻璃、镀膜玻璃、彩色玻璃等等。支撑物2可以是常用的支撑物,例如,由金属、陶瓷、合金等材料制备的支撑物。在两块真空玻璃原板内侧的边侧位置设容置抽气玻璃管的管槽10,在管槽内设有抽气玻璃管3。抽气玻璃管3采用1~1.2mm直径的玻璃管。抽气的管槽10结构如图3所示,真空玻璃的单层玻璃,其厚度一般采用大于3mm的玻璃,从其侧边部位沿水平方向钻孔,然后再于玻璃内层,钻一个和平行方向交接的空位,这样的封接效果更理想以及在产品的丝印加工和封接上更加方便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银通玻璃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银通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67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
- 下一篇:图像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