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静电凝聚型滤袋除尘工艺及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29292.8 | 申请日: | 201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1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宇达电站辅机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沈戟 |
地址: | 22400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 凝聚 型滤袋 除尘 工艺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尘工艺及设备,尤其是滤袋式的除尘工艺及设备。
背景技术
滤袋式除尘是基于过滤原理的除尘工艺,直接利用有机纤维或无机纤维滤布将烟气中的粉尘颗粒过滤出来,特点是排放指标高,可达到30mg/Nm3以下,而且对占烟尘排放总量四分之一的微细粉尘粒子(PM10、PM2.5)也有很好效果,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规滤袋式除尘设备由进气烟箱、排气烟道、过滤室、滤袋及框架、灰斗、清灰机构、气流分布装置、分室阀门等组成,烟气从进气烟箱进入,经气流分布装置后均匀到达过滤室,通过滤袋后,粉尘颗粒留在了滤袋表层,净化后的气体由排气烟道排出,为保证滤袋式除尘设备的正常运行,对滤袋的维护非常重要,滤袋及其框架多为分室结构,必须经常严格地按正确程序分别进行启动、关停分室阀门,检修滤袋,维护繁琐是滤袋式除尘工艺及设备的一个明显缺点,另外由于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原因,常规滤袋式除尘设备易产生微细粉尘的二次返混,滤袋底部积累的致密积灰层使烟气压力损失也较大,达到1200~1800Pa左右,增加了运行成本,限制了除尘风速。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电滤袋除尘器”(专利号02224478.6)和中国发明专利“电布结合除尘工艺及其设备”(专利号200510095431.1)分别公布了一种静电除尘和滤袋除尘结合的除尘工艺及其设备,两者虽然结构形式不同,但技术方案均是在滤袋除尘前增加一级静电除尘工序,利用静电除尘除去烟气中大部分的粉尘颗粒,从而减轻滤袋除尘的工作负荷,延长滤袋的维护周期,上述两种静电除尘和滤袋除尘结合的除尘工艺及其设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滤袋维护繁琐的问题,但代价是运行成本增加,同时微细粉尘的二次返混及滤袋底部致密积灰层产生的压力损失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滤袋式除尘工艺及设备的不足,提供一种维护简单,高效低能耗的静电凝聚型滤袋除尘工艺及设备。
本发明的工艺方案包括以下工序:
1)含尘烟气由进气烟箱进入壳体的电离室,烟气温度0~350℃,流量150~1800000m3/h;
2)气体在壳体的电离室被电离,相邻的电离通道中粉尘颗粒分别荷有正负电荷,在横向接地电极前后,荷有正负电荷的粉尘颗粒混合并凝聚成较大的颗粒;
3)含尘烟气通过由计算机控制的气流分布装置均匀后进入壳体的过滤室;
4)烟气经滤袋过滤,滤袋上形成透气的团状疏松积灰层;
5)净化后的烟气通过净气烟道排出。
收集在横向接地电极、纵向接地电极、正电晕极、负电晕极上的灰尘颗粒通过振打装置落入灰斗。
实施上述工艺方案的设备,含有进气烟箱、净气烟道、壳体,灰斗在壳体下方,壳体有电离室和过滤室两个部分,电离室和过滤室之间设有自动调节的气流分布装置,电离室内依次布置有一组纵向接地电极、电晕极和多排横向接地电极,第一排横向接地电极和以后各排横向接地电极错开位置布置,过滤室内布置有滤袋除尘组件。
纵向接地电极之间交错布置电晕极,形成气体流动的若干通道,第一排横向接地电极和相邻横向接地电极错位布置,以后各排和前排错开1/4~1/2个电极断面长度的距离布置;气体在电晕极处被电离,烟气中粉尘颗粒在此区域内荷有正负电荷后在横向接地电极处混合并凝聚。
纵向接地电极宽度为300mm~5000mm,横向接地电极宽度为150mm~600mm,纵向接地电极与第一排横向接地电极之间距离为50~300mm,横向接地电极节距为50~500mm,纵向接地电极布置1~100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静电凝聚型滤袋除尘工艺及设备,气体首先经电离,通过电离区烟气中的粉尘颗粒被荷有正负不同的电荷并混合凝聚成较大的颗粒,经过滤后留在滤袋中的粉尘呈团状疏松透气结构,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除尘效果,同时避免微细粉尘的二次返混,降低了压力损失,提高了除尘风速。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断面布置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断面局部放大图。
图中:1---进气烟箱;2---壳体;3---负电晕极;4---正电晕极;5---纵向接地电极;6-横向接地电极;7---气流分布装置;8---分室板;9---滤袋;10---清灰机构;11---分室阀门;12---净气烟道;13---灰斗;14---料位监测装置;15---振打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宇达电站辅机阀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宇达电站辅机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92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