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对入户门进行管理的小区可视对讲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07266.5 | 申请日: | 201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3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赵渊;熊竞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桓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5/24 | 分类号: | H04Q5/24;G07C9/00;H04N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0000 重庆市沙坪坝区***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入户 进行 管理 小区 可视 对讲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视对讲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对入户门进行管理的小区可视对讲系统。
背景技术
可视对讲系统是一套现代化的小康住宅服务措施,提供访客与住户之间双向可视通话,达到图像、语音双重识别从而增加安全可靠性,同时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传统小区可视对讲系统与入户门都是彼此独立,毫无关系,住户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时找不到或者丢失了钥匙,这时只能等待家人回来或者找开锁匠;主人在外时窃贼光顾,房门被撬主人却毫无察觉,这时如果有种方法告知主人将有机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传统小区可视对讲基本都是采用模拟可视对讲技术,模拟可视对讲技术是一种将语音、信令、信号,以连续波方式调制到对讲机载频上,并经过放大等优化处理的一种通讯技术。由于模拟技术的一些固有特性,造成传统可视对讲系统有如下几个主要缺点:
1、声音、图像容易受外界干扰,造成通话质量下降;
2、布线复杂、昂贵,一般都是4+1或者5+1方式,即4或5根控制线,1条视频线,调试复杂且难以维护,加上视频线的价格偏高,造成布线成本的上升;
3、距离受限,信号容易衰减,远距离传输需额外增加放大器;
4、存在占线问题,为节约线材,只能采用总线式布线,而总线式布线只支持点到点通讯,从而使系统的占线率极高;
5、最主要的是功能单一,仅支持视频通话、开锁等基本功能,无扩展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于采用了数字可视对讲技术和TCP/IP传输,结合当前最新的数字压缩技术,提供一种能对入户门进行管理的小区可视对讲系统,克服当前传统小区管理可视对讲系统的不足。
本发明上述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能对入户门进行管理的小区可视对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视对讲系统由交换机、服务器、电子钥匙、室内终端、安全门及远程通讯终端六个模块组成,其中所述的室内终端用于对讲及对入户门进行开启、关闭、设防、撤防和电子钥匙管理的智能终端。
其中,所述的安全门是被管理的入户门,门内设置电控锁,并与室内终端相连,通过室内终端来控制门的开启和关闭;同时门内镶嵌门磁,也与室内终端相连,用于检测门的开关状态。
其中,所述的电子钥匙用于开启安全门和对室内终端进行设防、撤防设置,同时每把电子钥匙采用不同的编程技术。
其中,所述的远程通讯终端与服务器相连,并内置一张电话卡,用户在服务器上注册自己的手机号码及房间号以及设定自己的管理密码后,可通过远程通讯终端实现远程开门、远程管理、远程监控及远程查询等功能。
其中,所述的服务器用于管理室内终端,同时当有入户门遭遇异常开启时,服务器将发出警报提醒。
其中,所述的交换机用于连接各对讲终端的中间设备,完成各种数据的交换任务。
本发明所提供的能对入户门进行管理的小区可视对讲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针对传统可视对讲系统的弱点,本发明采用了数字可视对讲技术,采用TCP/IP传输,结合当前最新的数字压缩技术,同时采用7寸或者10寸TFT真彩液晶屏显示,大大提高视频通话体验。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本发明扩展出对入户门进行管理的功能。本发明存在以下优势:
1、抗干扰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做到声音、图像的无损传输。
2、布线只需一根廉价的网线,降低成本的同时布线方便,维护简单。
3、主干线可以采用光纤传输,基本不受距离限制。
4、数字可视对讲里采用分时传输技术,共享总线,避免了占线问题。
5、扩展性强,由于数字系统的智能性,增加功能只需添加软件即可,与使用电脑一样方便,正是由于这个特性,本发明具备对入户门的管理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能对入户门进行管理的小区可视对讲系统的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能对入户门进行管理的小区可视对讲系统,由交换机1、服务器2、电子钥匙3、室内终端4、安全门5及远程通讯终端6六个模块组成,室内终端4用于对讲及对入户门进行开启、关闭、设防、撤防和电子钥匙4管理的智能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桓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桓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72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平板移束超衍射分辨率显微镜
- 下一篇:一种电池组合连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