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贯孔的相贯处加工毛刺的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04085.7 | 申请日: | 2011-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3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侯天强;朱建华;吕浩;张振臣;王海波;刘光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79/00 | 分类号: | B23D7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胡正顺 |
地址: | 4027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贯孔 相贯处 加工 毛刺 工具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机械加工相贯孔的相贯处除毛刺的工具。
二、背景技术
相贯孔相贯处去除毛刺的工具主要应用于机械加工领域。机械加工过程中,在加工内孔与其它内孔相贯时,在两孔相贯处会产生加工毛刺。在一些精密零件中毛刺会严重影响零件精度及寿命,在装配过程中毛刺掉落到定位面会造成零件定位不准产生废品,特别是将内孔作为油路的精密零件油会将毛刺带走,进入轴承、摩擦部件等精密零件造成异常磨损或直接损坏,同时零件的产品质量存在很大隐患。因此,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必须解决除毛刺的问题。
现有相贯孔相贯处的除毛刺加工,主要是人工采用比工件硬度高的工具进行手工除毛刺。该除毛刺方式主要依靠操作者自身技能水平,通过手工操作工具与工件相贯孔相贯处毛刺进行硬接触,利用工具比零件硬度高的特点去除毛刺。该加工的主要缺点是:
1、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人工施加在工具上的驱动力大小和方向不一致且波动较大,容易造成毛刺去除不彻底,造成产品质量缺席,在大批量生产时工序能力得不到保障。
2、每次操作工具去毛刺时,工具相对零件的位置波动很大,操作过程中工具体与零件内孔壁接触划伤工件内孔壁,影响产品质量。
3、在进行大批量生产时操作者容易疲劳、疏忽,使零件毛刺去除质量得不到保证,并增加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4、手工操作的加工效率非常低,不利于批量生产。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相贯孔的相贯处毛刺加工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相贯孔的相贯处加工毛刺的工具,能在加工设备上使用、能保证除去相贯孔相贯处毛刺的质量、提高除去毛刺效率便于推广应用等特点。
本发明的机理是:本发明工具依靠工具与零件相贯孔相贯处硬接触,利用工具比零件硬度高的特性,先固定零件,然后通过旋转工具,在转动中由离心力驱动工具中一个部件相对工具中另一部件转动,工具上转动部件在转动中直径增大接触相贯孔的相贯处毛刺,利用工具上转动部件的离心力作为去除毛刺的切削力,工具相对于零件产生滑动,在滑动过程中工具上转动部件将零件上的毛刺去除。其特征在于:本发明工具外径小于加工零件的相贯孔,工具进入相贯孔后利用工具回转时产生的离心力张开工具上的部件,工具部件张开后接触到零件相贯孔相贯处,使部件与零件相贯孔相贯处硬接触,接触力为工具部件的离心力,在离心力作用下工具部件相对零件相贯孔产生相对滑动来去除零件毛刺。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相贯孔的相贯处加工毛刺的工具,主要由工具体、切削体及连接螺钉构成。所述的工具体的材料硬度为23HRC~43HRC,工具体的形状为一圆柱体,所述圆柱形工具体的外径比被加工相贯孔的小孔内径小0.2~10mm,所述圆柱形工具体的长度为50mm~200mm,所述圆柱形工具体的外径精度为h6~h7、粗糙度为Ra0.4;所述圆柱形工具体竖直放置在被加工零件的相贯孔内,在圆柱形工具体上端的40~60mm处与加工设备相连接.在圆柱形工具体下端外侧面上10mm~140mm处切削1~8个平面,该1~8个平面均与工具体轴线平行,所述的平面的切削深度h为2mm~20mm;在每个平面上设置有1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中心线与工具体轴线的距离为1mm~20mm,通过所述螺纹孔和连接螺钉,将一个切削体固定在所述工具体下端的一个平面上。圆柱形工具体的上端装夹在贯穿孔的加工设备(如钻床或铣床或加工中心或摇臂钻等)刀具的旋转主轴上,以便贯穿孔加工设备的刀具旋转主轴带动圆柱形工具体旋转。
所述的切削体的材料硬度为48HRC~65HRC,切削体为带刀刃的长方体,切削体长度为6.5mm~140mm,切削体的宽度为2mm~10mm,切削体的高度为0.8mm~10mm,切削刃设置在四个长度方向的棱边上。在所述切削体的上端部设置一孔,以便与所述的工具体的平面通过连接螺钉连接,切削体的宽度和高度均要保证装配在所述的工具体上后,切削刃不能超出工具体外径,所述切削体上与所述工具体接触的平面的表面粗糙度为Ra0.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红宇精密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40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弹性钩的T形接头
- 下一篇:一种斜楔加工装置及斜楔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