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眼内填塞物治疗视网膜病症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2481.0 | 申请日: | 201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0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让-塞巴斯蒂安·加里格;弗里德里克·拉伦曼德;杰弗里·海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诺瓦加利制药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4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0 | 代理人: | 武晨燕;张颖玲 |
地址: | 法国***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 填塞 治疗 视网膜 病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治疗眼部病症的方法,以及眼用组合物,尤其是用于眼睛玻璃体腔内的眼用组合物。
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溶液,以及应用所述溶液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方法。
背景技术
视网膜是位于眼睛内部组织的光感层,其通过视神经将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视网膜的中心就是所谓的黄斑,是能够区分精细详细视觉的仅有的部分。
由于某些原因,例如白内障手术、玻璃体后部脱离、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者创伤,视网膜可能与其下层的支持组织分离。当视网膜脱离时,视网膜被抬起或者牵拉离开其正常位置,并且离开了其血液供应及营养源。
起始的脱离可能是局部的,但是如果不接受治疗,整个视网膜可能脱离。如果其保持脱离,视网膜将会退化和失去其发挥功能的能力。如果黄斑保持脱离,中央视觉将会损失。如果未接受正确的治疗,视网膜脱离可能因此引起永久的视觉损失,并且导致失明。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1)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由于视网膜破裂或撕裂,其使得玻璃体的液体穿过破裂处和视网膜被抬升(2)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其归因于从视网膜下渗漏液体(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这个类型的脱离通常是由于玻璃体腔内的维管组织牵拉视网膜;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伴随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发展的瘢痕组织)是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最常见原因。
玻璃体切割术是一种手术过程包括通过使用称作玻璃体切除仪的手术器械机械切割并吸出玻璃体液而机械性去除玻璃体液体。
玻璃体切割术可适用于下述临床情况:(1)视网膜脱离,(2)糖尿病性眼病的并发症或出血,(3)源于许多种原因之一,例如出血、炎性碎片或感染的玻璃体胶体混浊,混浊(4)黄斑裂孔,(5)视网膜前膜,(6)异物进入或穿过眼睛,(7)眼内感染(眼内炎)。
玻璃体切割术后注射视网膜填塞物是一种修复视网膜脱离的常用技术。视网膜填塞物通过空气、气体或硅油来实现。空气和气体是临时的填塞物,无论如何,其可维持数天(空气)到数周,这取决于所用气体的类型(通常为SF6或C3F8)。硅油用于实现永久性的填塞,直到该油通过外科手术移除。填塞物的选择根据病理学决定,更长久的填塞物(C3F8或硅油)用于更复杂的情况,例如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基于其理化性质,气体会自发吸收,但是当视网膜被认为已治愈或稳定时,以及假如视网膜被认为已治愈或稳定的情况下,硅油才被移除。治愈之后,油填塞物通过吸取而撤出,并被特定的平衡盐溶液取代,该平衡盐溶液随后被眼睛产生的液体取代。硅油的移除可能是令人厌烦的,经常移除不完全,伴随着未移除的残留油,这是由于小滴油或乳化油附着在某些组织后面或下面,例如虹膜或晶状体囊。残留的油常常引起问题,例如永久性的悬浮物或青光眼(升高的眼内压)。
填塞物可以用两个主要的理化性质来表征。第一个性质是填塞力量;这个性质通过溶液高的表面张力而得到;其使得液体将视网膜的破损处闭合,并避免填塞物渗漏到视网膜下间隙。第二个性质是再应用能力;这个性质通过填塞物和玻璃体液之间高度的密度差异而得到;这个性质用于修复视网膜到其原始位置,并将视网膜下液移出由于脱离形成的视网膜下间隙。
对于展平已经脱离的视网膜或填塞黄斑裂孔,以及使视网膜与其支撑组织之间形成黏附,应用眼内气体(通常是全氟丙烷(C3F8)或六氟化硫(SF6)或空气)是有用的。为此,需要将这些组织并置一定时间,通常从数天到数周。当使用气体时,常常需要在手术后维持一定的头部位置(参见黄斑裂孔页)。在气体填充的眼中,视觉通常较弱,直到至少50%气体被吸收。眼内气体可能的并发症包括发生白内障和眼压升高(青光眼)。当气体仍残留在眼内时,乘坐飞机飞行或至高海拔的地方旅行是不安全的。在完全治愈之前气体会被吸收,需要反复注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诺瓦加利制药公司,未经诺瓦加利制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24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