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42825.X | 申请日: | 201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9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草间和幸;松浦智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26 | 分类号: | H01M2/26;H01M2/04;H01M2/12;H01M10/04;H01M10/058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陈海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能量密度高的电池,提出有具有卷绕电极体的电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4095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电池1包括具有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的圆筒形状的轴芯(卷芯)和将正极板、负极板及分隔件卷绕于轴芯的外周而成的卷绕电极体(电极卷绕组)。在该电池中,卷绕电极体的正极板通过引线片与正极集电板电连接。同样,卷绕电极体的负极板也通过引线片与负极集电板电连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将卷绕电极体的电极板(正极板或负极板)通过引线片与集电部(正极集电板或负极集电板)电连接的集电构造中,电极板与集电部之间的电阻变大。因此,需求有能够减小电极板与集电部之间的电阻的集电构造。
本发明是鉴于该现状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电极板与集电部之间的电阻的电池。
本发明的一方案是一种电池,包括轴芯和卷绕电极体,该轴芯为圆筒形状,具有沿着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所述卷绕电极体是将第1电极板、第2电极板及分隔件卷绕于所述轴芯的外周而成,所述卷绕电极体包括:第1卷绕部,其构成所述卷绕电极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顶端部,是所述第1电极板的第1活性物质未涂覆部卷绕而成的;第2卷绕部,其构成所述卷绕电极体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后端部,是所述第2电极板的第2活性物质未涂覆部卷绕而成的;以及发电部,其在所述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卷绕部与所述第2卷绕部之间,是所述第1电极板、所述第2电极板和所述分隔件卷绕而成的,所述轴芯具有金属制的集电部,该集电部包括与所述第1卷绕部或所述第2卷绕部接合的集电接合部,使所述第1卷绕部或所述第2卷绕部中的相对于所述集电接合部位于所述轴芯的径向外侧的部位重合,焊接于所述集电接合部。
上述的电池中,轴芯具有金属制的集电部,该集电部包括与第1卷绕部或第2卷绕部接合的集电接合部。并且使第1卷绕部或第2卷绕部中的相对于集电接合部位于轴芯的径向外侧的部位重合,焊接于集电接合部。换言之,使第1卷绕部或第2卷绕部中的相对于集电接合部位于轴芯的径向外侧的部位以重合的状态焊接于集电接合部。
如此,不介有引线地将第1电极板或第2电极板(详细而言是第1卷绕部或第2卷绕部)直接焊接于集电部,从而能够减小电极板(第1电极板或第2电极板)与集电部之间的电阻。
而且,在上述的电池中,由于将第1卷绕部或第2卷绕部中的相对于集电接合部位于轴芯的径向外侧的部位(焊接于集电接合部的部位)重合,因此能够缩短电极板(第1电极板或第2电极板)与集电部之间的集电路径,而且,能够增大集电路径(增大到第1卷绕部或第2卷绕部的卷绕数)。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电极板(第1电极板或第2电极板)与集电部之间的电阻。
此外,在上述的电池中,与以往的电池(例如,专利文献1的电池)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减少了相当于在电极板(第1电极板或第2电极板)与集电部之间的电连接不使用引线的量。而且,在上述的电池中,由于轴芯包括集电部(将集电部做成轴芯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因此与以往的电池(例如,专利文献1的电池)那样将轴芯和集电部(集电板)分别做成不同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第1电极板的第1活性物质未涂覆部是指不具有含有第1活性物质(例如镍酸锂)的第1复层材料层、而是仅由构成第1电极板的第1集电箔(例如,铝箔)构成的部位。第2电极板的第2活性物质未涂覆部是指不具有含有第2活性物质(例如石墨)的第2复层材料层、而是仅由构成第2电极板的第2集电箔(例如,铜箔)构成的部位。
此外,上述的电池中,所述集电接合部可以是平坦形状。
上述的电池中,集电接合部是平坦形状。因此,在将第1卷绕部或上述第2卷绕部中的相对于集电接合部位于轴芯的径向外侧的部位(以下也称为卷绕焊接部)重合地焊接于集电接合部时,能够将二者(卷绕焊接部和集电接合部)适当地焊接(接合)。具体而言,例如在用超声波焊接、电阻焊等将卷绕焊接部焊接于集电接合部时,比压焊圆弧状的集电接合部和卷绕焊接部时相比,压焊平坦形状的集电接合部和卷绕焊接部时能够将二者适当地(充分)压焊,因此能够将二者适当(充分)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28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