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片有效
| 申请号: | 201080036657.3 | 申请日: | 2010-07-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4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 发明(设计)人: | 松林由美子;永绳智史;小野义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5B33/26 | 分类号: | H05B33/26;H01L51/50;H05B33/10;H05B33/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浩然;周建秋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片。更详细地,关于能够不产生短路等不良情况、实现稳定地驱动的发光片。
背景技术
作为电气和电子领域、或者光学领域中的功能组件,已知有通过施加电压而发光的电致发光组件。该电致发光组件可大致分为一般在发光层上使用无机类电致发光材料的无机电致发光组件(以下称为无机EL组件)和使用有机类电致发光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以下称为有机EL组件)。
无机EL组件与有机EL组件相比,难以形成高亮度的发光,但具有长期稳定性良好,并且即便在高温等苛刻的条件下也可稳定发光的优点。因此,可在要求耐候性、耐热性、长期稳定性等的领域中利用,并对于无机EL组件持续进行着研究。
另外,使用交流电源的无机EL组件通过在印刷技术上的利用,能够在纸或高分子薄膜上形成电子装置,作为要求柔性的灯饰组件形成了市场。作为这样的无机EL组件,在背面电极上形成绝缘层、发光层,在其上设置透明电极,在上面和下面用吸湿薄膜覆盖的电致发光组件已众所周知,发光层通过丝网印刷等印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这样的方法制备工序繁多。因此,作为能够大量生产的方法,已知通过辊印刷和层压来廉价地制备无机EL组件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公平7-58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4-2349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通过以往的方法制备的无机电致发光片,由于上下的电极在组件端部接近,而存在施加电压时引起绝缘击穿、常常发生短路等不良情况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耐电压性高、能够抑制短路等不良情况的发光片。
即,本发明关于以下的[1]~[4]。
[1]一种发光片,该发光片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在两电极之间夹持有发光层,其中,该发光层的边缘部上下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被切断,形成与对发光片施加电压的电路非电连接状态的非导通部,从相对于发光片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看时,由第一电极形成的非导通部或由第二电极形成的非导通部处于环绕发光层一周的状态,或者由第一电极形成的非导通部或由第二电极形成的非导通部看起来是连接的,且处于环绕发光层一周的状态。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发光片,其中,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的切断通过激光进行。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发光片,其中,通过所述切断,处于电连接状态的第一电极的导通部和第二电极的导通部的爬电距离的最小值为2mm以上。
[4]根据上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片,其中,在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与发光层之间具有电介质层。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施加电压时能够不引起在组件端部的绝缘击穿、不发生短路等不良情况、能够实现稳定地驱动的发光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从第二电极面侧观看在在第一电极基材的第一电极和第二基材上的第二电极之间夹持有发光片1的状态的图;
[图2]为发光片1的横截面图;
[图3]为表示发光片1的第二电极用激光加工机切成“コ”字形的发光片(发光片2)的图;
[图4]为表示发光片1的第一电极用激光加工机沿纵向切成直线的发光片(发光片2)的图;
[图5]为发光片2的横截面图;
[图6]为发光片2的纵截面图;
[图7]为说明发光层的“边缘部”的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光片为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两电极之间夹持有发光层的发光片,其中,该发光层的边缘部(以下称为发光层边缘部)上下的第一电极和/或第二电极被切断,形成与对发光片施加电压的电路非电连接状态的非导通部。在此,发光层边缘部是指不面向发光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任意一者的侧面部位,如图7所示,在发光片的截面图中,为第一电极基材1和第二电极基材2夹持的发光层3的侧面部位7。该发光片的平面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等的四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星型等的任意一者。以下,以第一电极为阴极、第二电极为阳极、第一基材侧为背面、第二基材侧为前面的发光片为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
(电极用的基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琳得科株式会社,未经琳得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66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疏散坡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