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扬声器设备和扬声器设备的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32094.0 | 申请日: | 201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4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伸和;大桥芳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7/12 | 分类号: | H04R7/12;H04R1/24;H04R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王安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扬声器 设备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激励型配置的扬声器设备,其使得由诸如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等的执行器根据声信号所产生的振动被传输到声振膜,从而产生声音,并且还涉及形成该扬声器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除具有音圈和圆锥体的普通扬声器单元以外的扬声器设备,已经提出并且付诸实际应用的扬声器设备,其使得振动从诸如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等执行器施加到由丙烯酸树脂形成的声振膜,从而从声膜片产生声音。
更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有被竖直支撑的圆柱形声振膜以及布置在声振膜下侧的多个磁致伸缩执行器的扬声器设备,其中各个磁致伸缩执行器的驱动棒与声振膜的下端表面毗邻,以对声振膜施加轴向振动。
在该扬声器设备中,圆柱形振膜的下端表面被激励以立即在圆柱形振膜的纵向方向上传播压缩波。在该压缩波的传播过程期间,根据固体的内资泊松比产生沿着圆柱形振膜的径向方向(沿着与圆柱形振膜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力。因此,该力引起圆柱形振膜的径向振动,从而下哦那个整个圆柱形振膜产生声波。
泊松比意味着当力施加到弹性体以延伸或压缩该弹性体时、在力的施加方向上的延伸或压缩与在垂直于力的施加方向的方向上的延伸或压缩之间的比值。
在该扬声器设备中,声波以均匀的水平在声振膜的任意轴向位置处、从声振膜释放,从而在声振膜的高度(长度)上形成均匀的声音图像。即,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再现声场。
专利文献2公开了涉及扬声器的发明,该扬声器使得由执行器根据声信号产生的信号(振动)被传输到由纸形成的振膜以从振膜产生声音。
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执行器被实现为驱动部分盒,其包括音圈和用于从音圈接收力的圆板,该圆板在振动受抑制条件下提供。
通过向音圈提供电信号来产生施加到圆板上的力,并且由该力产生的波通过支撑柱等传输到纸(振膜),从而使纸振动以释放声音。
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扬声器设备中,与传统的扬声器设备不同,音圈和圆锥体不一定被布置成彼此靠近。因此,能够提高结构和布局的灵活性。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7-166027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0-350285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扬声器设备中,压缩波在固体中以声速瞬时传播。然而,从严格意义上将,对在振膜上的激励点处释放的声波的时间和在距离激励点最远的点处释放的声波的时间、没有给出足够的考虑。
即,声音从振膜上的激励点立即释放,直到来自激励点的振动被传输到与激励点距离最远的点为止,需要短暂的时间。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发明中,从整个振膜释放的声波前根据在振膜的材料中的声速而变为具有角度α的波前(在固体中(在振膜中)纵波的传播速度)。
图17A是具有例如由丙烯酸树脂形成的声振膜100以及设置在声振膜100的下端处的振动元件(执行器)200的该扬声器设备的正视图,其中根据声信号的振动从振动元件200施加到声振膜100。
在这种情况下,声音从声振膜的激励点附件的下部立即释放,而声音从声振膜的远离激励点的上部以轻微的时间延迟而释放。
因此,如图17A的侧视图17B所示,从声振膜100的整个前表面释放的声音的波前变为由实线所示的波前Au,其相对于由虚线所示的与100的前表面平行的平面形成有角度α。
在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扬声器设备也是如此。即,同样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扬声器设备中,振动也施加到形成振膜的纸的下侧。
因此,与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扬声器设备一样,在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扬声器中,在形成振膜的纸的激励点附近的部分与在距离激励点较远的部分之间产生了在声音释放定时上的轻微差异。
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扬声器设备中,形成声振膜的纸在出现内部压力的情况下发生弹性变形。由于声振膜的复杂形状,因此很难控制声音释放以形成与声振膜平行的声波前。
考虑以专利文件1所述的扬声器设备为前提,仅形成与声振膜平行的声波前是不够的。即,期望实现在声音沿水平方向朝向收听者非定向地传播时、能够形成柱面波的扬声器设备。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在声音从扬声器设备释放时形成沿水平方向朝向收听者非定向地传播的理想柱面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20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