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26183.4 | 申请日: | 201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00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牧野达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11/02 | 分类号: | F24F11/02;F25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胡晓萍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以提高COP(性能系数)作为目的对各种设备进行控制的空调机。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30853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机的控制装置中,对室外风扇的风量进行控制以获得对应于室外温度的理想的COP。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中,在制冷运转时,进行室外风扇的控制以提高COP。
不过,考虑到近年来的节能对策等,较为理想的是进行即便在处于其它运转时(例如制热运转时)也可提高COP的控制。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在使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也能控制室外风扇以提高COP的制冷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送风风扇、外部气体温度检测元件、热交换温度检测元件及控制元件。制冷剂回路是通过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机构及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能在制冷循环与制热循环之间进行可逆运转。送风风扇朝热源侧热交换器输送外部气体。外部气体温度检测元件对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外部气体的温度进行检测。热交换温度检测元件对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温度进行检测。控制元件使用外部气体的温度和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温度来算出负载,并根据对应于负载的送风风扇的送风量来控制室外风扇的输出。
在此,例如,制冷装置是空调机。另外,在此,例如,送风风扇的送风量是指使制冷装置的COP(性能系数)理想化的送风量。
在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中,根据对应于负载的送风风扇的送风量控制送风风扇的输出,藉此,即便在制冷装置的使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也能控制送风风扇的送风量以提高COP。
第二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控制元件根据外部气体的温度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温度之间的差来算出负载。
在第二发明的制冷装置中,根据外部气体的温度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温度之差算出负载,并控制送风风扇的输出。藉此,例如,即便外部气体的温度发生变动,也能通过使用该外部气体的温度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温度的差控制送风风扇的输出,来更细致地进行送风风扇的送风量的控制。
第三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控制元件从外部气体的温度和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温度中的一个温度减去另一个温度来算出负载。
在第三发明的制冷装置中,例如,即便外部气体的温度发生变动,也能通过使用该外部气体的温度与热源侧热交换器的温度的差控制送风风扇的输出,来更细致地进行送风风扇的送风量的控制。
第四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控制元件由负载和送风风扇的送风量的关系式算出对应于负载的送风风扇的送风量。
在第四发明的制冷装置中,首先,算出负载,然后,由负载与送风风扇的送风量的关系式算出对应于负载的送风风扇的送风量,藉此,能省去输入负载的信息的工夫,并能正确地算出送风风扇的送风量。
第五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热交换温度检测元件是在制冷剂回路处于制冷循环的状态下对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冷凝温度进行检测的冷凝温度检测元件。
在第五发明的制冷装置中,制冷运转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即,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由此,能通过检测出外部气体温度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冷凝温度来算出适当的负载。
第六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热交换温度检测元件是在制冷剂回路处于制热循环的状态下对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进行检测的蒸发温度检测元件。
在第六发明的制冷装置中,制热运转时,在热源侧热交换器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外部气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即,热源侧热交换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由此,能通过检测出外部气体温度及热源侧热交换器的蒸发温度来算出适当的负载。
第六发明的制冷装置是在第四发明的制冷装置的基础上,存在多个关系式。此外,控制元件根据设定温度与室内温度的乖离度和/或压缩机的频率从多个关系式中选出一个关系式,并由一个关系式算出对应于负载的送风风扇的送风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61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