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管、医疗器具和医疗器具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25601.8 | 申请日: | 201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0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川本秀雄;大谷内哲也;秋山幸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尔茂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M5/34 | 分类号: | A61M5/34;A61B5/153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管 医疗 器具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穿刺生物体的针管、使用了该针管的医疗器具和医疗器具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在进行药液的注入或体液的采集等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注射针(针管)的材质,通常采用不锈钢。并且,在针管的一端设有能穿刺生物体的针尖。该种针管固定于由树脂形成的针座等保持构件,构成医疗器具。
作为将针管固定于保持构件的方法,例如公知一种利用嵌入成形来进行固定的方法(专利文献1)。并且,公知如下方法,即,在进行嵌入成形的情况下,对针管的外周进行酸处理、等离子体处理那样的化学处理、喷砂处理那样的粗糙面加工等,从而提高针管与保持构件的密合性(专利文献2)。另外,作为将针管固定于保持构件的其他方法,公知一种使用了粘接剂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157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523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那样的采用嵌入成形的方法中,由于针管的表面是光滑的,因此担心针管自保持构件脱落。因此,像专利文献2所述的那样对针管实施表面处理来提高针管与保持构件的密合性时,作业工时增加,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另外,在使用粘接剂固定针管和保持构件的情况下,也需要对针管或保持构件实施用于提高粘接剂的粘着性的表面处理。
针管通常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保持构件由聚丙烯和聚乙烯等树脂形成。通常的粘接剂对金属的粘着特性优异时,则对树脂的粘着特性较弱,若对树脂的粘着特性优异,则对金属的粘着特性较弱。因此,需要依据所用的粘接剂来对针管或保持构件实施用于提高粘接剂的粘着性的表面处理。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对针管、保持针管的保持构件实施表面处理、也能防止针管自保持构件脱落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医疗器具包括针管和保持构件。针管包括针管主体和鼓出部。针管主体设有能穿刺生物体的针尖。通过沿轴线方向冲压加工针管主体,将鼓出部形成为沿针管主体的周向连续的环状。保持构件具有与针管的鼓出部卡合的卡合部,用于保持针管。
本发明的医疗器具的制造方法包括冲压工序和器具形成工序。冲压工序沿轴线方向对设有能穿刺生物体的针尖的针管主体进行冲压加工,形成沿针管主体的周向连续的环状的鼓出部。器具形成工序使保持构件保持上述针管,该保持构件具有与针管的上述鼓出部卡合的卡合部。
在本发明的针管、医疗器具和医疗器具的制造方法中,通过沿轴线方向冲压加工针管主体,在针管上形成沿针管主体的周向连续的环状的鼓出部。该针管的鼓出部与保持构件的卡合部卡合。由此,能够卡定针管相对于保持构件的移动,防止针管自保持构件脱落。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针管、医疗器具和医疗器具的制造方法,即使不对针管、保持构件实施表面处理,也能防止针管自保持构件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医疗器具的第1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医疗器具的第1实施方式的针管上的鼓出部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本发明的注射针组装体的第1实施方式的鼓出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医疗器具的第2实施方式的形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医疗器具的第3实施方式的形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医疗器具的第4实施方式的形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针管、医疗器具和医疗器具的制造方法的最佳实施方式。另外,对于各图中共用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另外,说明按下述顺序进行。
1.第1实施方式
2.第2实施方式
3.第3实施方式
4.第4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医疗器具的结构例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的医疗器具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医疗器具的第1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尔茂株式会社,未经泰尔茂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256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料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多相电光纤复合电力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