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进能量密度的锂二次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16527.3 | 申请日: | 2010-0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9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金洪廷;具滋讯;金秀铃;朴洪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主分类号: | H01M4/485 | 分类号: | H01M4/485;H01M10/0525;H01M4/583;H01M1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钟守期;吴晓萍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能量 密度 二次 电池 | ||
1.一种锂二次电池,其包括一个阴极,所述阴极使用含有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锂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阴极活性材料,其特征在于最终放电电压在1.5V至2.75V的范围内。
2.权利要求1的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LixNi1-y-zMnyCozO2,其中0.9≤x≤1.3、0<y<1且0<z<1。
3.权利要求1的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LixNi1-y-zMnyCozMsO2-t,其中0.9≤x≤1.3、0.2≤y≤0.5、0.1≤z<0.4、0≤s≤0.3、-2≤t≤2,M是Mg、Ti、Ca、B和Al之一。
4.权利要求1的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Lix(CoyAmDz)Ot,其中0.8≤x≤1.2、(0.8-m-z)≤y≤(2.2-m-z)、0≤m≤0.3、0≤z≤0.3、1.8≤t≤4.2,所述的A选自Mg和Ca,所述的D是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Ti、Zr、Hf;V、Nb、Ta;Cr、Mo、W;Mn、Tc、Re;Fe、Ru、Os、Co、Rh、Ir、Ni、Pd、Pt;Cu、Au、Ag;Zn、Cd、Hg;B、Al、Ga、In、TI;C、Si、Ge、Sn、Pb;N、P、As、Sb和Bi。
5.权利要求1的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Lix(CoyAmDz)Ot,其中0.8≤x≤1.2、(0.8-m-z)≤y≤(2.2-m-z)、0≤m≤0.3、0≤z≤0.3、1.8≤t≤4.2,所述的A选自Mg和Ca,所述的D是选自以下的至少一种:Ti、Zr、Hf;V、Nb、Ta;Cr、Mo、W;Mn、Tc、Re;Fe、Ru、Os、Co、Rh、Ir、Ni、Pd、Pt;Cu、Au、Ag;Zn、Cd、Hg;B、Al、Ga、In、TI;C、Si、Ge、Sn、Pb;N、P、As、Sb和Bi。
6.权利要求1的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具有层状晶体结构的α-NaFeO2,其中所述过渡金属包括Ni、Mn和Co的过渡金属混合物,除了锂之外的所有过渡金属的平均氧化值大于+3,所述锂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满足以下公式:
1.1<m(Ni)/m(Mn)<1.5----------(1)
0.4<m(Ni2+)/m(Mn4+)<1--------(2)
其中,m(Ni)/m(Mn)表示Ni与Mn的摩尔比例,m(Ni2+)/m(Mn4+)表示Ni2+与Mn4+的摩尔比例。
7.权利要求1的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至少一种由以下公式3代表的化合物:
(1-s-t)[Li(LiaMn(1-a-x-y)NixCoy)O2]*s[Li2Co3]*t[LiOH]----(3)
其中,0<a<0.3、0<x<0.8、0<y<0.6、0<s<0.05且0<t<0.05。
8.权利要求1的锂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包括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和LixNi1-y-zMnyCozO2,其中0.9≤x≤1.3、0<y<1且0<z<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652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