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烯烃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13088.0 | 申请日: | 201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1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宫添智;池永裕一;小谷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7C6/04 | 分类号: | C07C6/04;B01J23/10;B01J23/30;C07C11/06;C07B61/00;C07C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烯烃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同种或异种的烯烃彼此的复分解反应的烯烃的制 造方法。
背景技术
同种或异种的烯烃彼此反应而得到不同结构的烯烃的复分解反应 例如能够使从石脑油裂解装置以一定的比例产生的乙烯、丙烯、丁烯 类相互转化,对应烯烃的需要结构的变化,因此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其中,特别在以内部烯烃为原料的复分解反应中,已知在复分解 催化剂中组合使用烯烃的双键异构化催化剂。
例如,在由乙烯和正丁烯制造丙烯的过程中、由2,4,4-三甲基戊烯 和乙烯制造新己烯的过程中,与复分解催化剂组合使用具有双键异构 化活性的氧化镁(非专利文献1)。
暗示上述氧化镁所代表的双键异构化催化剂不仅对异构化的活性 提高有贡献,而且对复分解反应活性的提高也有贡献。
例如,在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丙烯彼此的复分解反应中, 相对于仅使用复分解催化剂时转化率为4%,通过一同使用在二氧化硅 载体上载持有氧化钨的复分解催化剂和氧化镁,转化率提高到44%以 上。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利用乙烯和2-丁烯的复分解反应的丙 烯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使用包括在二氧化硅载体上载持有氧化钨的复 分解催化剂和氧化镁催化剂的混合催化剂,转化率提高。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利用乙烯和正丁烯的复分解反 应的丙烯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使少量的氢与含有复分解催化剂和助催 化剂的混合催化剂共存,即使在低温区域,复分解反应也可以以工业 上充分的反应速度进行。
另外,在如从非专利文献1中引用的以内部烯烃作为原料的复分 解反应中,推测异构化活性对目的产物的生产率产生影响。
例如,由于在1-丁烯和乙烯的复分解反应中不生成丙烯,在2,4,4- 三甲基-1-戊烯和乙烯的复分解反应中不生成新己烯,因此推测异构化 活性对目的产物的生产率产生影响。
在非专利文献3中,作为乙烯和正丁烯的复分解反应中的主要的 副反应,可以列举由作为主产物的丙烯和1-丁烯的复分解反应生成2- 戊烯、由2-丁烯和1-丁烯的复分解反应生成2-戊烯和由1-丁烯彼此的 复分解反应生成3-己烯,暗示1-丁烯的存在与选择率的降低相关。
除此以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丙烯的复分解反应中,如果 载持于二氧化硅等载体上的复分解催化剂进一步含有稀土金属氧化 物,则活性提高,但异构化活性被抑制。
这样,包括复分解反应工序的烯烃的制造方法已有数个发明。但 是,这些制造方法的烯烃收率并没有完全满足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要求, 需要目的产物的选择性更优异的制造方法。
另一方面,作为使用包括碱土金属元素和稀土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作为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已知在这些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存在下,使 甲烷和氧气在高温反应而合成以乙烷和乙烯为主要成分的烃的方法 (专利文献4)以及以镁和镧的复合氧化物作为催化剂的迈克尔加成反 应(非专利文献4)等。
然而,关于在烯烃的复分解反应中使用包括碱土金属元素和稀土 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以及它们在反应中的效果,知之甚少。
另外,作为将含有碱土金属元素、铝和稀土金属元素这3种成分 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使用的反应,已知使用以镁、铝和稀土金属 (钇或镧)作为成分的水滑石的烧制体的乙醇的氰乙基化反应(非专 利文献5)。
但是,关于将含有碱土金属元素、铝和稀土金属元素这3种成分 的金属氧化物在烯烃的复分解反应中作为异构化催化剂的使用,以及 在复分解反应中的效果,知之甚少。
而且,含有碱土金属元素、铝和稀土金属元素这3种成分的金属 氧化物,已经报道了多种陶瓷材料,但几乎上述3种成分中每一个的 含有率均极少。作为上述3种成分的各个含有率均比较高的材料,专 利文献5公开了以镁、铝和钇为成分的耐腐蚀陶瓷。
然而,其是以1600℃这样的高温进行烧制而制造的材料,不能期 待作为催化剂有用的比表面积。
另外,非专利文献6等也报道了许多具有双氢氧化物(LDH)结 构的化合物。另外,作为含有碱土金属元素、铝和稀土金属元素这3 种成分的双氢氧化物,在之前引用的非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具有作 为LDH的一种的“水滑石”结构且由上述3种成分构成的化合物。
但是,关于作为复分解反应用的催化剂前体的有用性和作为上述 催化剂前体有用的组合范围,知之甚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30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