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式网络中实时数据包的传输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05537.7 | 申请日: | 201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17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M·施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国电信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26 | 分类号: | H04W36/26;H04W36/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赵科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 网络 实时 数据包 传输 方法 | ||
1.一种用于为用户业务经由第一信道(3)在终端设备(1)和聚合式通信网络的网络节点(2)之间传输数据包的方法,其中当所述传输的传输质量降低时切换到第二信道(4,5,7),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输在连续的数据流中进行,在所述数据流中对于每个单位时间始终存在预定数量的数据包,并且为了评价所述传输质量,差错识别装置(8)检验传输的数据以确定差错并且所述终端设备(1)中和/或所述网络节点(2)中的转换装置(9)检验差错数量是否至少在一个观察时间窗内超过至少一个预定的极限值,其中当所述至少一个极限值被超过时,所述转换装置(9)在保持每个单位时间中传输所述预定数量的数据包的情况下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4,5,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道(3)处于第一传输媒介中,所述第二信道(4,5,7)处于第二传输媒介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错识别装置(8)持续地对所传输的数据进行检验以确定位差错、包差错、抖动差错和/或包顺序差错,并且向对应于所述差错识别装置(8)的转换装置(9)通知该差错的出现。
4.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时间长度不同的两个、优选为三个或更多个观察时间窗内同时检验差错数量是否超过预定的极限值,其中只有在这些观察时间窗中同时超过两个或更多个极限值时才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4,5,7)。
5.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不同差错类型使用不同的观察时间窗。
6.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时间窗的长度存储在分配给所述用户业务的在数据传输开始之前被所述终端设备(1)和/或所述网络节点(2)的转换装置(9)加载并用于确定所述观察时间窗的长度的数据记录中或者能由这个数据记录计算出。
7.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要传输的数据量选择所述观察时间窗的长度。
8.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限值存储在分配给所述用户业务的在数据传输开始之前被所述终端设备(1)和/或所述网络节点(2)的转换装置(9)加载并用于确定所述极限值的数据记录中或者能由这个数据记录计算出。
9.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至少一个极限值被超过时,所述终端设备(1)和/或所述网络节点(2)的转换装置(9)发送触发信号(触发)到相应的另一方(1,2)的转换装置(9),然后所述另一方(1,2)的转换装置(9)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4,5,7)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信号经由信令信道(7)被发送。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1)和所述网络节点(2)经由多个信道(3,4,5)相互连接,并且所述触发信号经由这些信道(3,4,5)中不止一个信道、尤其是经由所有信道(3,4,5)被发送。
12.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4,5)基本上与所述第一信道(3)同时地在所述终端设备(1)和所述网络节点(2)之间建立。
13.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信道(7)至少暂时地至少扩展到所述第一信道(3)的数据传输速率,并且被用作为第二信道(2)。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1)和所述网络节点(2)之间建立另一信道(4,5),并且数据传输然后从所述信令信道(7)切换到所述另一信道(4,5)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传输在几毫秒或几微秒内从所述信令信道(7)切换到所述另一信道(4,5)上。
16.如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信号是电子短消息(S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国电信股份公司,未经德国电信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553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