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晶背光膜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3621.1 | 申请日: | 2010-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11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蔡广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燎原发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13/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2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背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电子学及新材料应用领域,具体涉及液晶背光膜。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为液晶显示器面板(LCDpanel)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之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LCD面板现已广泛应用于监视器、笔记型计算机、数码相机及投影机等具成长潜力的电子产品,因此带动背光模组的需求持续成长。现有技术中,采用冷阴极荧光管做为光源的液晶显示背光模组,优点是亮度高,缺点是需高压的高压电源和演色性较差;采用LED做为光源的液晶显示背光模组,优点是色域广、寿命长,缺点是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背光模组需高压电源、演色性较差、成本较高等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高压电源、演色性好、成本较低的液晶背光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液晶背光膜,它包括光源、反射板、导光板、扩散板、增亮膜,光转换膜,所述增亮膜为两层,扩散板为两层,由两侧将两层增亮膜包裹在内部,导光板为截面是楔形的板状体,光源位于导光板的侧边上,光转换膜位于扩散板与导光板之间,反射板位于光源外部和导光板外部。
所述光转换膜是由荧光材料和透明有机树脂材料组成的层状薄膜。
所述光源是冷阴极荧光管。
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光源是冷阴极荧光管。由于使用上述的结构,光转换膜中的荧光材料受到来自光源的激发而发光并与光源的发光复合出白色发光。当光源是蓝色发光的冷阴极荧光管,根据蓝色发光的亮度和色坐标,按照所需要合成的自光的亮度和色坐标,选用合适波长和比例的黄色发光的荧光材料制作的光转换膜。荧光材料光转换膜中的荧光材料受到蓝光激发发出黄色发光,再与剩余的蓝色发光复合出白光。选用合适波长和比例的绿色发光的荧光材料和红色发光的荧光材料混合来制作光转换膜。光转换膜中的荧光材料受到蓝光激发发出绿色和红色发光,再与剩余的蓝色发光复合出白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使用了荧光材料光转换膜,与现有技术相比,光源是冷阴极荧光管(CCFL),可以通过蓝色的单色光来实现液晶显示背光模组的白光。白色发光的冷阴极荧光管要使用三基色荧光粉;白色发光的发光二极管要使用红、绿、蓝三种芯片。蓝色冷阴极荧光管(CCFL)的成本远低于白色发光的冷阴极荧光管和发光二极管;
2.使用单色冷阴极荧光管,极大的降低了能耗和使用电压;
3.本技术完美复合出白光,演色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晶背光膜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液晶背光膜的实施例1,
一种液晶背光膜,它包括光源1、反射板2、导光板3、扩散板4、增亮膜5,光转换膜6,增亮膜5为两层,扩散板4为两层,由两侧将两层增亮膜5包裹在内部,导光板5为截面是楔形的板状体,光源1位于导光板3的侧边上,光转换膜6位于扩散板4与导光板3之间,反射板2位于光源1外部和导光板3外部。
光转换膜6是由荧光材料和透明有机树脂材料组成的层状薄膜。
光源1是冷阴极荧光管。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燎原发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燎原发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36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散热片铣两边夹具
- 下一篇:一种LCM模组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