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椭圆形曝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3050.1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117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朱兰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兰英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C02F3/30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马正良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椭圆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生物流化床中一种的曝气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废水处理领域生物流化床技术发展的非常快,新型盘式曝气装置、管式曝气装置、伞形曝气装置、射流曝气装置以及生物流化床软性填料,活性填料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国内曝气装置只是从小的气孔里产生大的气泡,而且这些气泡在曝气池中只有上升运动,无法产生周边搅拌。生物填料向上的运动,曝气装置底部堆积污泥物所产生的厌氧臭气影响好氧池去除有机物的效果,好氧池平板曝气器底部沉积污泥无法排出,使得好氧池有效容积降低,形成污泥死区。由于生物流化床曝气装置无法产生水、气搅拌,因而影响生物流化床应用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椭圆形曝气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用装置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一种椭圆形曝气装置,主要是由圆球形阻尼器、大突出物、小突出物、椭圆形曝气筒、左右螺旋叶片构成。椭圆形曝气器筒壁内四周设有大突出物和小突出物垂直筒壁分层均匀分布,圆球形阻尼器居于椭圆形曝气筒中下部,与左右螺旋叶片一端连接,左右螺旋叶片另一端嵌入筒壁内的凹槽中,椭圆形曝气筒底部有孔;带有法兰的进气管道伸入椭圆形曝气筒内,进气管道顶端有气眼,气孔与圆球形阻尼器相对,两者之间有间隙。
上述大突出物和小突出物分别为磨菇状、或为柱状、或为圆锥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能将通过的空气量1.3倍的水从曝气池底部同时吸引、强力地上下搅拌、对流的曝气装置。本装置不仅是一种不会使曝气池底部产生污泥堆积物的装置,而且是气、液接触范围广,保持较高的溶氧溶解度的一种新型搅拌型曝气装置。在这种充分好氧搅拌的情况下,就不会有由兼氧性细菌而产生的腐败性而造成的恶臭。
2、椭圆型曝气器外的流体,由于搅拌曝气装置根部的特殊构造加强了液体的流动速度。被空气吸引的1.3倍的水流,水流形成放射状排列对蘑菇状突起物的筒体内形成激烈冲突,在0.04秒的瞬间产生丰富的微细气泡,充满曝气池内。
3、椭圆型高效曝气器在相对空气质量770倍的水量在强力的运动作用下,便可产生颗粒直径(3~5)m/m的粗大气泡和颗粒直径(0.01~0.1)m/m微细气泡的两种气泡粒群。由于气泡的表面积由小至大的变化,有利于促进对好氧微生物的增长、繁殖和对有机物的处理。
4、本实用新型实现生物流化床吸气、曝气、搅拌、混合,即有活性污泥的优点,又有生物接触氧化膜的优点。比表面积和活性炭相似。达到S=1000~2000m2/m3,容积负荷是活性污泥法负荷的10到20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椭圆形曝气装置,主要是由空气管道1、圆球形阻尼器3、大突出物4、小突出物5、椭圆形曝气筒6、左螺旋叶片7和右螺旋叶片8构成。椭圆形曝气器筒壁内四周设有的大突出物4为大蘑菇状和小突出物5为小蘑菇状垂直分层均匀分布筒壁上,圆球形阻尼器3居于椭圆形曝气筒6中下部,与左螺旋叶片7和右螺旋叶片8的一端连接,左螺旋叶片7和右螺旋叶片8的另一端嵌入筒壁内的凹槽中,椭圆形曝气筒6底部有孔11;带有法兰10的进气管道1伸入椭圆形曝气筒6内,进气管道1顶端有气孔9,气孔9与圆球形阻尼器3相对,两者之间有间隙。
当一定压力气体从进气管道1进入椭圆形曝气筒底部,与空气管道1气孔9喷出的气体和椭圆形曝气筒6底部孔11涌入的液体形成射流状,通过左螺旋叶片7和右螺旋叶片8进行气、液混合。混合后的气、液以每小时100立方米流速冲击椭圆曝气器筒壁四周大蘑菇突出物和小蘑菇突出物。气、液每冲击一次大蘑菇突出物和小蘑菇突出物,就对混合液中气泡切割一次,气泡反复切割,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携带大量氧气的气泡和液体冲出,吸收四周液体进入椭圆形曝气筒6的下部,形成上、下液体的搅拌循环,气、液搅拌循环对周围液体形成强烈的闭循环搅拌。强烈的搅拌作用使椭圆形状曝气筒底部不再发生污泥沉积。从而实现生物流化床吸气、曝气、搅拌、混合。
进气管道1顶端的气孔9与圆球形阻尼器3相对,两者之间有间隙,通过左螺旋叶片7和右螺旋叶片8在筒壁内的凹槽中滑动,其作用一来调整椭圆形曝气量的出气量。进气管道1出气量大,圆球形阻尼器3上升,反之,圆球形阻尼器3下降;二来切割出口处空气。气、液混合液体从圆球形阻尼器3中喷出,进气管道1气孔9喷出的气体和周围的液体通过左螺旋叶片7和右螺旋叶片8进行气、液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兰英,未经朱兰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30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