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81285.7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079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谢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刚 |
主分类号: | B32B27/06 | 分类号: | B32B27/06;B32B27/40;B32B18/00;B32B33/00;B32B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郭佩兰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 隔热 保温 复合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保温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工业设备、热力管道表面的高效节能复合保温材料。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的日益重视,保温材料正向着高效、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我国规定环境温度为25℃时的工业设备外表面温度必须低于50℃。目前国内外现有运用于工业设备、热力管道表面的保温材料主要是传统的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硅酸铝纤维、发泡聚氯乙烯、聚氨酯泡沫等。这类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大多在0.04W/m·k以上,保温层厚度大于30mm。施工时先将保温材料包覆在设备表面,再在材料外部包裹镀锌铁皮,最后用铆钉将镀锌铁皮铆合起来。这种方法所做的保温层缝隙多,搭头多,普遍存在保温层厚且重、保温性差、使用寿命短、所含纤维对人有刺痛感等缺点。近年来在市场上出现了保温涂料,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单独使用效果不明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较高,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弥补保温材料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节能工业隔热保温复合材料。该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低、保温层薄、质量轻、阻燃、节能、环保、操作方便,适合于工业设备、热力管道表面保温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是由五层材料相互粘结复合而成,从内至外依次为防腐防锈层1、耐高温粘结层2、纳米陶瓷隔热层3、工业隔热涂料保护层4和防护标记层5。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防腐防锈层1优选为环氧底漆、无机富锌底漆或有机硅防锈底漆,更优选为武汉现代工业技术研究院生产的T100-6低表面处理防锈底漆。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防腐防锈层1厚度优选为0.05~0.07mm。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耐高温粘结层2优选为室温固化耐高温胶黏剂,更优选为水性体系无机粘合剂,例如4724厂粘接技术研究所生产的SG-200室温固化耐高温胶黏剂。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耐高温粘结层2厚度优选为0.2~0.25mm。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纳米陶瓷隔热层(3)是由硅酸铝纸和硅酸铝针刺纤维卷材层相互粘结而成,其中,该硅酸铝针刺纤维卷材层中分散纳米陶瓷中空微球。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纳米陶瓷隔热层3厚度优选为3-12mm。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硅酸铝纸厚度优选为0.20~0.25mm;硅酸铝针刺纤维卷材层厚度优选为2.5mm~12.0mm;纳米陶瓷中空微球孔径优选为50~60nm,粒径优选为60~70nm;每平方米所述硅酸铝针刺纤维卷材层中优选含有纳米陶瓷中空微球0.9~1.1kg。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纳米陶瓷隔热层3优选为北京兴通力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EADERTM工业隔热卷材。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工业隔热涂料保护层4优选为北京兴通力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EADERTMA260工业隔热涂料。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工业隔热涂料保护层4厚度优选为0.8-1.5mm。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防护标记层5优选为为聚氨酯类面漆。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中,该防护标记层5厚度优选为0.1~0.2mm。
如上所述的工业用隔热保温复合材料,其最低总厚度为4.15mm,随设备基体温度的增加,可通过增大工业隔热卷材层的厚度来增加保温层的厚度,可用于外表面温度小于600℃的工业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刚,未经谢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12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机动车辆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