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玻璃微管的单纳米孔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78328.6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75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沙菁*;陈云飞;张磊;倪中华;易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413 | 分类号: | G01N27/413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王鹏翔 |
地址: | 210096***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玻璃 微管 纳米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用于检测分子的装置,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基于玻璃微管的纳米传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单通道检测技术常用的检测方法是根据通道中的离子电流作为探测机理,通道中的电流仅为nA级甚至pA级。检测用的纳米通道为天然生物纳米通道或者人工制备的固态纳米孔,但是由于这些纳米孔(通道)的形状以及性质不同,如表面电荷密度等,这些因素会严重影响测量的精度,产生比较大的噪声不能获得很好的信噪比。目前研究表明当KCl浓度较高时,λ-DNA的物理占位将会引起溶液电阻增大,从而引起离子电流减小;当溶液浓度偏低时,溶液本身电阻偏大,λ-DNA分子的物理占位作用不大,而λ-DNA分子表面双电层内携带的电荷起着主导作用,引起离子电流增大。因此,当几何尺度与纳米通道相当的DNA通过纳米通道时,不仅应考虑生物分子的物理占位引起溶液电阻的变化,也应考虑生物分子表面的双电层与纳通道表面双电层的相互作用。但是目前还不能精确测量通道内部的电荷密度分布以及双电层厚度,阻碍了纳米通道技术的深入发展。
运动的电流会产生磁场,而每种生物分子带的电荷数量及其电荷分布是不同的。所以当生物分子在纳通道中运动时,由于生物电流产生的磁场也是一一对应的。对纳米通道内的生物分子进行离子电流的物理占位的检测,同时结合对生物磁场的检测以实现高精度单分子辨识。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低水平噪音影响和较高分辨率的基于玻璃微管的纳米传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基于玻璃微管的单纳米孔传感器,包括玻璃微管,其两端是呈锥形的流体室,中部是单纳米孔;用于检测单纳米孔内离子电流的电流表,其两端分别与两流体室相连接;用于给两流体室施加电压的电压源;和用于检测单纳米孔内离子电流变化的感应装置,感应装置包括悬臂梁、设置在悬臂梁一端的连杆和安装在悬臂梁另一端的弹簧,连杆的另一端安装一磁化小球,磁化小球位于单纳米孔的上方,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一压电陶瓷;单纳米孔和两流体室中均设有电解液。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离子电流的变化和生物电磁场的变化综合分析来辨识单纳米孔内通过的生物单分子,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单纳米孔传感器的灵敏度。
上述单纳米孔的直径为1~100nm,适合不同介质的尺寸范围。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离子电流的变化和生物电磁场的变化综合分析来辨识单纳米孔内通过的生物单分子,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单纳米孔传感器的灵敏度;采用本实用新型单纳米孔的直径为1~100nm,适合于检测不同的介质,且制得的单纳米孔具有结构强度高、信噪比较低和灵敏度较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玻璃微管的单纳米孔传感器包括玻璃微管1、电流表10和用于检测单纳米孔3内离子电流变化的感应装置。
其中,玻璃微管1两端是呈锥形的流体室2,中部是单纳米孔3,两流体室2是通过单纳米孔3相连接;电流表10用于检测单纳米孔3内的离子电流,电流表10的两端分别与两流体室2相连接,两流体室2通过电压源施加电压;感应装置设置在单纳米孔3的上侧,感应装置包括悬臂梁5、设置在悬臂梁5左端的连杆7和安装在悬臂梁5右端的弹簧6,连杆7的底端安装一磁化小球8,磁化小球8位于单纳米孔3的上方,弹簧6的底端设置一压电陶瓷9;单纳米孔3和两流体室2中均设有电解液。
本实用新型通过被测生物单分子4通过单纳米孔3时,所产生的电磁效应来检测被测的生物单分子4。
本实用新型的基于玻璃微管的单纳米孔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a)在玻璃微管1内放入少量的固态石蜡,使固态石蜡均匀地分布在玻璃微管1的内壁上,然后在玻璃微管1的中间位置进行局部加热,使玻璃微管1熔封,此时,熔封的玻璃微管1内的压强大于标准压强,体积受限的气态石蜡具有抵抗压缩的趋势,石蜡形成物理占位,此时,熔融态的玻璃微管1包覆石蜡形成一个沙漏形(两头大中间小)的纳米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783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