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垃圾桶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72912.0 | 申请日: | 201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25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王全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金茂五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F1/00 | 分类号: | B65F1/00;B65F1/08;B65F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吴江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垃圾桶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设施领域,特别地,是一种垃圾桶。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目前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环保常识,因此在一些街道旁常常设置有并列的双垃圾桶,其中一个为可回收垃圾桶,另外一个为普通垃圾桶,一般情况下,一般而言,可回收垃圾包括易拉罐、废旧电池等。对于废旧电池,由于其随意丢弃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在一些场合特别设置了专门用于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桶,使其与普通垃圾桶并列,从而实现对垃圾的分类。
然而,一方面,设置双垃圾桶对垃圾进行分类,如对实现废旧电池和普通垃圾的分离,占用的空间资源较大,另一方面,在丢弃垃圾时,较多一部分人十分随意,很少仔细辨认各个垃圾桶的收纳垃圾种类,并自觉地分类丢弃垃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垃圾桶,该新型垃圾桶可以自动实现对普通垃圾以及废旧电池或小铁块等可回收垃圾的分类,且占用空间资源较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新型垃圾桶包括外桶体和内桶体,所述外桶体由一道绕外桶体内壁的环形凸棱分成上腔和下腔,构成所述上腔的桶壁为经磁化的铁磁质,构成所述下腔的桶壁为非铁磁质,所述内桶体为一个下边沿内侧具有向上翻边的筒体,所述内桶体搁置在所述凸棱上。
作为优选,所述内桶体由非铁磁质材料构成,从而使所述内桶体脱离所述外桶体后,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不再粘滞于内桶体表面。
作为优选,所述外桶体的上腔高度大于下腔高度,以保证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在下落过程中,具有充分的时间被所述外桶体的上腔所吸引。
作为优选,所述外桶体与内桶体截面均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新型垃圾桶在使用过程中,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及普通垃圾可以一同丢入垃圾桶内,则普通垃圾掉落至所述外桶体的底部,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则被外桶体的上腔所吸引,飞向所述内桶体内壁,或者贴于所述内桶体内壁上,或者掉落至所述内桶体下边沿内侧的翻边内,当向上提起所述内桶体时,则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均掉落至所述内桶体下边沿内侧的翻边内,从而实现了对普通垃圾以及废旧电池或小铁块等可回收垃圾的分类,且该新型垃圾桶体积等同于单个普通垃圾桶,占用空间资源较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垃圾桶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该新型垃圾桶包括外桶体1和内桶体2,所述外桶体1由一道绕外桶体1内壁的环形凸棱11分成上腔和下腔,构成所述上腔的桶壁为经磁化的铁磁质,构成所述下腔的桶壁为非铁磁质,所述内桶体2为一个下边沿内侧具有向上翻边21的筒体,所述内桶体2搁置在所述凸棱11上。
上述的新型垃圾桶,所述内桶体2由非铁磁质材料构成,从而使所述内桶体2脱离所述外桶体1后,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不再粘滞于内桶体2表面,由于所述内桶体2需要人工提起,因此最好使用轻质塑料。
上述的新型垃圾桶,所述外桶体1的上腔高度大于下腔高度,以保证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在下落过程中,具有充分的时间被所述外桶体1的上腔所吸引,这里,考虑到所述外桶体1底部可能具有垃圾水体,将浸蚀废旧电池,因此所述上腔的高度亦不宜过大,一般情况下,占所述外桶体1总高度的2/3左右即可。
上述的新型垃圾桶,所述外桶体1与内桶体2截面均为圆形。
上述的新型垃圾桶在使用过程中,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及普通垃圾可以一同丢入垃圾桶内,则普通垃圾掉落至所述外桶体1的底部,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则被外桶体1的上腔所吸引,飞向所述内桶体2内壁,或者贴于所述内桶体2内壁上,或者掉落至所述内桶体2下边沿内侧的翻边21内,当向上提起所述内桶体2时,则废旧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均掉落至所述内桶体2下边沿内侧的翻边21内,从而实现了对普通垃圾以及废旧电池或小铁块等可回收垃圾的分类,且该新型垃圾桶体积等同于单个普通垃圾桶,占用空间资源较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金茂五金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金茂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729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