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现场总线产品抗干扰测试的辅助装置及其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68519.4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361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林才;周宇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现场总线 产品 抗干扰 测试 辅助 装置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抗干扰测试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现场总线产品抗干扰测试的辅助装置及其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据IEC的解释,现场总线是指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装置之间的数字式、串行、多点通信的数据总线,简单说,现场总线就是以数字通信替代了传统4-20mA模拟信号及普通开关量信号的传输。
目前,现场总线产品(是指用于现场总线通讯的产品,也可简称为被测件)的应用已很广泛,例如汽车上,很多主要的车载产品都已内置现场总线控制模块,车载产品之间的信号就是通过现场总线来传递的。其中,有些车载产品正常工作与否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如:发动机控制单元、变速器控制单元、刹车控制单元、悬挂控制单元、ABS控制单元、故障判断单元,以及灯光类、电动窗、门锁、电动椅、遥控门锁,电子仪表、驾驶信息、自动空调等相关产品。
然而由于现场总线产品所处的工作环境比较复杂,例如可能受到车辆内部和外部空间的电磁信号的干扰等。因此,现场总线传递的信号需要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否则报文出错可能出现误动作,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因此需要对现场总线产品进行抗干扰测试,模拟车内其他电子、电器产品对被测件(是指现场总线产品的简称)的干扰。
目前,一般采用计算机和现场总线接口卡来实现模拟负载,如附图1 所示,计算机22通过现场总线接口卡21,向被测件3发送报文,控制被测件3完成相应的动作,同时,在被测件3和现场总线接口卡21之间,干扰信号模拟装置1将干扰信号施加到现场总线19上,完成对现场总线产品的抗干扰测试,从而通过比较计算机22的输入报文和被测件3产生的相应动作测试被测件3的抗干扰性能。但上述方案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模拟负载的作用,是使被测件3处于正常状态,如:使被测件3实现规定动作,同时监测被测件3的工作状态。但以上计算机22和现场总线接口卡21来模拟负载,由于是通用的,不能针对不同的被测件3提供对应的负载,所以不能很好的模拟被测件3在车上的实际情况。其次,模拟负载中引入计算机,也会带来新的干扰,而且因试验场地屏蔽、隔离等限制,计算机设备不适合放在暗室,加上搬运不便,会给试验增加额外的人力及物力消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现场总线产品抗干扰测试装置,由于模拟负载中引入计算机而带来干扰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避免计算机干扰,且能够很好地模拟实际情况的现场总线产品抗干扰测试的辅助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现场总线产品抗干扰测试的辅助装置,包括电源模块、报文接收模块、控制模块、显示模块和报文发送模块,其中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为控制模块、显示模块、报文接收模块和报文发送模块供电;所述报文接收模块在测试之前预存报文;所述控制模块读取并存储报文接收模块中预存的报文,将该报文发送给显示模块显示,并在测试指令的控制下通过报文发送模块向被测件发送该报文。
进一步,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第一电平转换单元、第二电平转换单元、第三电平转换单元和第四电平转换单元,
所述电源通过第一电平转换单元与控制模块相连;
所述电源通过第二电平转换单元与报文接收模块相连;
所述电源通过第三电平转换单元与显示模块相连;
所述电源通过第四电平转换单元与报文发送模块相连。
进一步,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第一充电电池、第二充电电池、第三充电电池和第四充电电池,
所述第一充电电池与控制模块相连;
所述第二充电电池与报文接收模块相连;
所述第三充电电池与显示模块相连;
所述第四充电电池与报文发送模块相连。
进一步,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现场总线产品抗干扰测试装置,包括现场总线,以及用于向现场总线施加干扰信号的干扰信号模拟装置,其中,还包括上述用于现场总线产品抗干扰测试的辅助装置,所述用于现场总线产品抗干扰测试的辅助装置的报文发送模块通过现场总线与被测件相连。
进一步,所述用于现场总线产品抗干扰测试的辅助装置上罩有一个金属外壳。
进一步,所述现场总线为CAN总线、LonWorks总线或WorldFIP总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85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碳纤维笔记本电脑外壳及其制造设备
- 下一篇:车载智能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