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铆钉方舱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63664.3 | 申请日: | 2010-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21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赵亚维;许自力;石小富;周玲;朱正柱;王琳;田阳;金华;吴民凤;钱作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2D33/04 | 分类号: | B62D33/04;B60P3/3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黄振华 |
地址: | 210007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铆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应用于油田、建筑、航空等领域的方舱,特别是一种厢式车、冷藏车、房车等产品中使用的无铆钉方舱。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方舱主要由六块三明治结构舱板组成,为保证舱板连接强度,角铝上每隔100mm需配打孔铆接,一条角铝上需铆接四排铆钉,目前国内方舱大多数为6米舱。这种方舱结构存在以下缺陷:(1)铆接劳动强度大,以一台CAF 602424方舱为例,外角铝长度为43米,按照一般方舱每条外角铝4排铆钉,每排铆钉间距100mm计算,则需要1720个,按照每个铆钉打孔、带胶、铆接2分钟计算,则铆接需要的操作时间37.3小时;(2)影响舱体的密闭性能,舱板间的连接通过内外包边铆接而成,铆钉通过气动溶胀作用,使角铝与舱板连接,但是由于施工的原因,以及长期运输振动的原因,部分铆钉出现松动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每1000个铆钉中有3~5个会破裂,从而影响舱体的密闭性能,导致舱体漏雨、电磁屏蔽效能降低等问题;(3)影响舱体外表美观性,方舱,尤其是民用方舱表面需喷涂高光漆,四排铆钉降低舱体的整体效果,影响舱体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铆钉方舱。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铆钉方舱,包括长方体形状的舱体,所述舱体由十二条舱边以及六个舱面组成,舱边为长条形角铝,舱面与舱边之间采用无缝胶粘固定连接;
所述每三条舱边连接处构成舱角,舱角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角,所述支撑角与舱角采用螺钉带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六个舱面中的一个舱面上设有舱门。
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所述六个舱面中的一个舱面上设有舱窗。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进行淋雨、跑车、跌落、日照热效应等环境适应性试验,均达到国军标要求,实现舱板拼接无铆钉化,避免铆钉孔松动、漏水现象,减少生产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且外表美观,符合民品市场的需求,其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铆钉方舱,包括长方体形状的舱体,所述舱体由十二条舱边1以及六个舱面2组成,舱边为长条形角铝,舱面与舱边之间采用无缝胶粘固定连接;所述每三条舱边连接处构成舱角,舱角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角3,所述支撑角与舱角采用螺钉带胶固定连接。所述六个舱面2中的一个舱面上设有舱门4。所述六个舱面中的一个舱面2上设有舱窗5。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无缝胶粘固定连接采用聚氨酯胶粘剂韧性佳,低温固化完全,适于室温下拼接舱板。由于舱板拼接不处于同一水平面处,为防止胶粘剂的流淌导致拼接处粘接强度不均,该类胶粘剂需具备良好的触变性能。具体性能如下:固化时间:30~60min;混合粘度:600000~900000;剪切强度:>15Mpa。垂度:3~5mm(1.27mm厚度未固化粘接剂):10~13mm (2.54mm厚度未固化粘接剂)。
舱面拼接用结构胶采用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根据配比称取适当的重量,将胶体灌入专用施胶设备中,以波浪形方式均匀涂于角铝与舱板拼接处,固定。
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方舱达到以下性能指标:对角线公差≤10mm,垂直度公差≤2mm;进行淋雨、跑车、跌落、日照热效应等环境适应性试验,均达到国军标要求;传热系数为≤1.5W/(m2.℃)。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铆钉方舱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36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晶片发光二极管模组
- 下一篇:一种快速压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