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电两用铝合金熔液保温炉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59622.2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62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刘荣章;张宝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埃鲁秘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14/06 | 分类号: | F27B14/06;F27B14/14;F27B14/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2014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用 铝合金 保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炉,尤其涉及一种铝合金熔液保温炉,具体地说涉及气电两用铝合金熔液保温炉。
背景技术
目前的铝合金熔液保温炉加热方式单一,要么仅采用电加热,要么仅采用天然气加热,电的价格一天中有多个价格,而且在后半夜电价最低;而天然气只有一种价格,显然充分利用深夜低价的电能,就能为企业较大幅度的节约能源开支。
目前常规的铝合金熔化保温炉都是在上部设置加热源,以高温辐射实现对铝水加热保温,由于是属于间接加热方式,这样不仅会造成铝液表面温度过高,导致铝液产生氧化烧损,而且由于通过热辐射及热空气传导的间接加热方式,加热效果较差,为了保证间接加热方式的加热效果,则必须加大加热面积,一味的扩大加热面积造成炉体占地面积随之增加,同时铝液的液位也不能过深,否则造成铝液上表面与内部温差过大,若铝液的液位过浅,则导致铝水舀出量较少,同时造成机械手操作时易触碰炉底,损坏保温炉。
因此,如何对铝合金熔化保温炉的加热方式或者保温结构进行改进,既可以促使铝水受热后的上下对流,达到了铝水温度均匀,同时又能降低氧化烧损现象的产生,就成为铝合金熔化炉制造厂家要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白天使用天然气加热保温,晚上用电低谷时使用电加热保温的气电两用铝合金熔液保温炉,以提高晚间电能利用效率和节约用户的能源使用费用,从而实现达到既保持铝水温度均匀,同时又能降低氧化烧损现象的产生,还能适当降低铝合金熔化炉使用成本的积极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这种气电两用铝合金熔液保温炉,包括炉体、铝液温度传感器和燃气平焰燃烧器,在炉体上设有依次连通着的进水口、保温室和舀出口,所述保温室上方为炉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盖上安装有给保温室进行辐射加热的燃气平焰燃烧器,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温室内腔底部、呈水平插置的浸管式电加热器。
所述炉盖下的保温室内上方空间设有气氛温度传感器,所述气氛温度传感器与设于电气控制箱中气氛温度控制仪电连接;所述气氛温度控制仪同时电连接燃气平焰燃烧器;所述舀出口内插有铝液温度传感器,所述铝液温度传感器与电气控制箱中的铝液温度控制仪电连接;所述浸管式电加热器和燃气平焰燃烧器同时与电气控制箱中的铝液温度控制仪电连接,由此构成气、电一体化自动温度控制系统。
所述的浸管式电加热器外表设有特殊的非金属护套,内腔设有电加热温度传感器。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提出的这种气电两用铝合金熔液保温炉,具有气、电两种加热方式,能够实现在白天采用天然气加热保温,在晚上用电低谷时段时采用电进行加热,从而达到合理利用电能和天然气,既提高晚间电能利用效率,又同时降低用户能源使用费用的目的,气/电切换时间由电气控制箱上的定时器编程设定。在出现天然气停气时,还能手动切换到电热方式,维持炉子的正常使用。当加入保温炉的铝水温度过低影响生产时,铝液温度控制仪发出强制加热信号,此时,无论处于何种加热方式,燃气和电热将同时启动,以实现快速升温缩短升温时间,提高铝水质量及降低生产成本之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A向剖面图。
图中:1-炉体 2-硅酸钙板 3-硅酸铝纤维板 4-超级纳米绝热板
5-抗渗透特种浇注料 6-舀出口 7-气氛温度传感器 8-通道 9-保温室10-炉盖 11-浸管式电加热器 12-电加热温度传感器 13-燃气平焰燃烧器 14-气氛温度传感器 15-热交换器 16-通道 17-进液口18-导流槽 19-铝液温度控制仪 20-气氛温度控制仪 21-电气控制箱。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并给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埃鲁秘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埃鲁秘工业炉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96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