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用O形橡胶密封圈密封的旋入螺纹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55098.1 | 申请日: | 2010-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4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栾海峰;刘江;王冲;闫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15/04 | 分类号: | F16L15/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36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橡胶密封圈 密封 螺纹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纹接头。
背景技术
采用密封圈的旋入螺纹接头主要用于主设备与管路之间的连接,有时也作为中间螺纹接头使用。目前,CB56标准的旋入螺纹接头与平肩接头连接时,一般采用石棉橡胶板或铜垫圈进行密封。石棉橡胶板会释放有毒气体,不适合在船舶这种密闭空间使用,已经逐步被禁止使用;铜垫圈加工复杂,成本高,并且在管路施工过程中,需要施加较大的外力使铜垫圈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达到密封的效果,当施工人员用力过小或不均匀时,会造成铜垫圈塑性变形的不充分或发生歪斜,经常发生泄漏现象;当施工人员用力过猛,会造成旋入螺纹接头的螺纹部分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O形橡胶密封圈密封的旋入螺纹接头,以解决旋入螺纹接头采用石棉橡胶板密封会释放有毒气体以及采用铜垫圈密封,加工复杂、成本高、塑性变形不充分或发生歪斜,从而影响密封效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旋入螺纹接头包括两端外壁上各分别加工有外螺纹的螺纹接头以及两个密封圈;所述两个密封圈均为O形橡胶密封圈,所述螺纹接头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外形为圆柱形的突起,两个圆柱形的突起的外径相等且均小于所述螺纹接头的外螺纹的大径,每个圆柱形的突起的台肩端面上加工有一个环形凹槽,每个环形凹槽内装有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旋入螺纹接头可以与CB56标准完全互换(旋入螺纹接头),该旋入螺纹接头利用O形橡胶密封圈实现接头端面密封,对16MPa以下压力等级工作介质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同时,由于O形橡胶密封圈发生弹性变形所需外力较小,可以有效避免由于用力过猛对旋入接头螺纹部分的损坏。安放O形橡胶密封圈的环形凹槽的槽道设计根据国标GB/T3452.1-2005《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及公差》和GB/T3452.3-2005《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沟槽尺寸》标准进行,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O形橡胶密封圈。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压力低于16MPa的油、水、气系统中的主设备与管路的连接,是CB56标准的旋入螺纹接头密封压力等级的1.6倍以上,并且与其能够完全互换,可以利用国标所规定的标准O形橡胶密封圈取代传统的石棉橡胶板或铜垫圈,降低工程成本。通过对制造材料的合理选择,旋入螺纹接头可以广泛应用在船舶、食品、工业自动化等一切需要通过管路进行流体传输的工业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的A部放大图,图4是将本实用新型与外套螺母5、管子6、主设备4及平肩接头7装配在一起的主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旋入螺纹接头包括两端外壁上各分别加工有外螺纹的螺纹接头1以及两个密封圈;所述两个密封圈均为O形橡胶密封圈2,所述螺纹接头1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外形为圆柱形的突起3,两个圆柱形的突起3的外径D1相等且均小于所述螺纹接头1的外螺纹的大径D2,每个圆柱形的突起3的台肩端面上加工有一个环形凹槽,每个环形凹槽内装有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2。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所述螺纹接头1外壁的中部为外六角形状1-1。如此设置,便于螺纹接头1与主设备4的旋紧。其它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是将所述旋入螺纹接头与外套螺母5、管子6、主设备4及平肩接头7装配在一起的一个具体实例,平肩接头7的一端套装在螺纹接头1一端的圆柱形的突起3上,平肩接头7与螺纹接头1之间的结合面通过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2密封,管子6的一端装在平肩接头7内且二者搭焊在一起,平肩接头7上设有外突台7-1,外套螺母5设有贯通的内螺纹孔和内台肩孔,平肩接头7的外突台7-1设置在外套螺母5的内台肩孔内,螺纹接头1的一端设置在外套螺母5的内螺纹孔内,且二者螺纹连接,螺纹接头1的另一端与主设备4的结合面通过另一个O形橡胶密封圈2密封,螺纹接头1的另一端与主设备4螺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50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